猶記童年時期,要獨自離家就是積極的參加社團就有可能進一步縣外比賽,還有校外教學,這些放風都是一種逐步獨立的機會,”起鬨”的團體活動總是令人行前興奮想來回味。在群居的生活裡,拜訪朋友的經驗就會源源不絕地在生命中累積,與其耳提面命的告訴孩子們出門的諸多注意事項,倒不如扎扎實實的練習一回。
書屋最常說大家聚在一起”練功”,離開書屋就是要出去”學功夫”,生活技能就是各種不同功夫的積累;小英老師在書屋中挑選了五位六年和一位四年級的在地小種子:詠雋、柏宇、李佑、昱翰、思妤、品瑄,還有每年寒暑假都會從桃園迴游回順天書屋的小鮭魚儀叡,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參與書屋的相關活動都有兩年以上的經驗,家長也了解書屋是提供自由探索的學習的場域,彼此具備充分的信任感和默契。
出門前家長們各自準備伴手禮,有的也讓讓孩子們一同準備或是自掏腰包,所以帶來的禮物並不整齊但卻玲瑯滿目,地瓜酥、琪瑪酥、洛神酥、洛神花蜜餞、寒單餅、桂圓蛋糕、書屋小妹妹的收口水餅乾,樣樣都是代表他們心中認為的可以代表台東的食物之一,這是學習用媒介讓朋友認識自己生長地方的方式之一。
週六,天微亮的台東車站,沒有人需要電話再聯絡就已經各自抵達,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在小迷宮般的台北車站,孩子們也可以順利地依照指標找到我們要轉乘高鐵的路線,用”一半不懂”的方式和他們討論,總是會有驚喜。
在SEP的活動中,孩子們似懂非懂地參與著討論著,從發散極廣的”書屋未來性”收斂到”如何辦好4/28的破土典禮”,這是一種很踏實的討論,因為孩子們也需要知道自己能做點什麼,大伙踴躍地討論著,除此之外,也開始構思回台東之後的準備工作。討論中的插曲是增加知名度的議題,孩子們各自說了出名的好處和面對負面打擊的時候自己的處理方式,孩子們可以放心地一同分享愉快和不舒服的情緒這就是書屋夥伴共同陪伴的成果之一。
面對豐盛的晚餐,孩子們用猜拳來分配吃不完的餐點,對他們來說這是感謝主人招待和珍惜食物的方式。回到半畝塘的招待所,打開睡袋,各自充分的在舒適的角落享受今日的歡樂時光;打電話報平安、追劇、討論遊戲、寫作業,孩子的時間難得可以自己安排,觀察他們如何分配自己的自由時間,是件有趣的事情。
週日早晨,各自都早早起床梳洗,為的就是可以在爭取多一點點自己的時間,我有一點好奇,若每天上學之前的時間都是自由支配時間,那是不是早上就不會有賴床的孩子?就像30年前五點半播出的頑皮豹比學校鐘聲還靈一樣。整裝恢復環境後,我們一起討論昨日的活動,以及規劃今日的午餐,拜科技所賜,我們利用網路APP在早餐之前就把台北火車站的午餐訂好,也可以先用網路查詢好取餐的位置和討論分配取餐的工作,善用工具讓我們出門也能從容不迫,這就是利用科技解決生活問題的範例之一。
這趟學功夫的武林大會收穫最大的就是小英老師,因為孩子們參與了設計思考後,把接下來藥草區破土典禮的重要事項都分配妥當;環境組的柏宇、搬運組的詠雋、行政組的昱翰、李佑,接待組的品瑄和表演組的思妤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要開始學習承擔責任和實作,這也是孩子們長大前的誓師大會,做不好不要緊,誰不是在錯誤經驗的累積中成為自己心目中更好的樣子,最怕的是,我們從來沒有開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