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活科技的師生對話
文∣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黃健益老師 SDG4 ∣ 優質教育
搖搖擺擺,一步一腳印緩慢向前自走玩具
在生科課程的開始,思考著在起始的手作課程中,需要什麼樣子的主題,讓學生在動手作之餘,也能兼顧科學學習的內容。從這麼多元的教學主題中,選擇了自走玩具,一方面是原理中有著重心位置移動,轉換成向前走動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有著自我對於生科的期許,每一步雖然走得慢,但堅定步伐,持續前進,我們在路上。
製作過程中,教師先拿出已完成的成品以及半成品,讓學生看見可以成功的樣貌,也可以鼓勵學生從眼睛觀察中發掘其中的奧妙。鼓勵學生自我創作自己的自走玩具樣貌,以手鋸或電動線鋸完成外觀,只是我們的起始。接下來對於外觀的打磨,則是考驗耐心與自我的要求。在一點一滴成型的玩具外觀,也能看到學生眼中逐漸成型的自走玩具,帶來的,是自我能力的肯定,也是自我成長的痕跡。
成型的外觀,要能夠自走下坡,關鍵在於重心的量測。使用懸吊法,將已完成的外觀主體 ( 三片),以橡皮筋綑綁,將細線任意夾在主體邊緣,使之自然懸吊,沿著細線之方向畫線。共測量三次,其焦點即為重心。原理為有轉動,就有轉動力矩。 物品上所有質點,皆會產生轉動力矩,唯有重心點位置,能讓所有轉動力矩和為零。
量測出重心後,定位足部位置,長腳與短腳對於自走玩具的步態,有著不同的呈現,皆由同學自由選擇設定。足的位置,則是偏離重心,刻意造成重心偏移的效果,以達成一步步緩慢搖擺前進。
自走,代表我們對於生科教育的堅定,與手作的起始。
動力的來源,貓咪手、彈珠檯凸輪玩具
Automata,源自於18 世紀中期的希臘語「Automatos」,意思為能夠自己會動的機械裝置。在這麼多年發展之後,加入了機械原理,而造就後來的精確與細緻的產品— 時鐘。對於 Automata 的應用,在如此廣泛的範圍中,我們選擇了凸輪作為教學主題,凸輪主要生活應用於汽車引擎,常見的廣告用語「雙凸輪軸引擎」即是利用此方式,作為通過擺動凸輪來控制氣門的開閉。
將凸輪帶動的動作簡化為旋轉與上下,藉由手搖作為動力來源,不同位置的機械互相以摩擦力或齒輪帶動。在課堂中,讓學生以影片先看到凸輪玩具的呈現與有趣之處,搭配教師的成品呈現,讓學生在手上把玩,搭配講義思考呈現作品的樣貌, 讓手作充滿個人的氣氛。
貓咪的手,取物時上下移動的可愛樣貌,有賴於凸輪中,偏心輪的製作。偏心輪為轉動時,轉動軸不在輪心之機構,造成轉動時圓心上下偏移的狀況。藉由此機構,搭配支撐貓咪的手掌推移機構,使得在轉動時,貓咪的手,輕柔的上下招手,讓煩燜的心情,一掃而空。
彈珠檯,在夜市中,始終是人氣不墜之童玩。在凸輪融入後,進化成運球機關,看著同學們發想與嘗試錯誤,對著眼前未成型的運球機關,一次次自我懷疑與重新開始,逐漸成長與茁壯。線鋸機的操作技巧與其他器械的熟悉,使得運球機關漸漸成形。第一次上線運作的卡卡,到後來的走完全程,見證了我們對於凸輪玩具的了解,以及想完成的那份心。
教師的設計理念
在七年級結束,八年級之初,學生從簡易的手工具操作,進入電動機械的創作世界。而在主題挑選過程中,以自走玩具為第一個創作的原因是手工具轉換電動機械時,須熟悉電動機械的使用方式與安全守則,且自走玩具的造型創作上,亦規定學生盡量不以簡單圖形 (如正方形或圓形) 呈現。以熟悉器材操作之餘,亦能呈現個人風格。在教學原理上,也有理科學習的功能原理及力矩原理可供教學參考,幫助學生在主題式創作中,能獲得多元知識。
凸輪玩具的選擇,則是以非電子動力來源時,可手動操作的原理之一。而凸輪玩具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介紹給同學們,也可在實作中,體驗創作,向國內外大師級創作學習,並完成自己的第一座有故事的凸輪玩具。
學生的真情回饋
我覺得作凸輪玩具是一項非常難的挑戰,但是我們還是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它,我感到非常的驕傲。首先,我們先畫出構造圖,然後開始鋸木頭,我們拿出圓規來畫圓,做出凸輪玩具的輪子,也遇到很多的困難,例如我們想做出彈珠走的軌道,真的很難鋸,失敗了好多次,最後還是齊心協力的克服。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團隊合作,比一個人慢慢發想、思考、克服困難,更有效率。我的組員與我,原本不是很熟,但在合作凸輪玩具的過程中,我們變成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是課程以外的意外收穫。―806 莊子霆
第一次嘗試做自走玩具的體驗是新奇的,因為我開始使用那些電動器具,也開始為了自己要做出的玩具做構思。第一步,我們先思考要做的外型,在紙上嘗試畫出,接下來在木片上畫出後切下,摩邊磨角,讓切下的三個主體外型相同。接下來,是自走玩具的足部製作,先切出兩細長條,作為腿部,再切出 4cm*3cm 見方的木
片,作為腳掌,再將其黏合。最後將主體與腿組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我覺得自走玩具非常有趣,我學習到如何設計外觀,操作線鋸機,也開始覺得木工很有趣,希望大家也可以嘗試做看看。―806 鄭鋐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