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生活結構的美學探索

改造班級置物櫃

文∣游舒雅

課程設計的點子,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課程中將安排三階段的

實作練習:

首先,學生將運用數根鋁線,讓十本國中課本能夠立放不傾倒;透過承載力的試驗,找出理想的支撐點,型塑具美感的穩定結構。接著再透過鋁線材料的逐次減少,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覺察何謂最合宜的結構型態。再者,學生將運用數根鋁線,讓十本國中課本完全不碰觸到桌面,懸空至少 4 公分以上。透過挑戰地心引力的過程,學習強化與削弱結構的支撐點,能體察結構穩定平衡的關鍵。最後,延續前三堂課的結構經驗,實際改造班級學生置物櫃,設限書櫃結構內的擺放 物品,至少須能放置 10 本國中課本、20 張考卷,並且內部結構設計須同時具備立放與平放的擺放方式,目的為創造兼具協調性與美感度的結構設計,讓置物櫃空間最佳化。

學生將會在六堂課的學習過程中,藉由小組的腦力激盪與多方挑戰,提升對日常結構的敏感度,並且能有效地判斷結構的合宜性,對理想結構的表現更具信心。在上學期的授課經驗中,學生們對於課程的反應普遍良好,相較於傳統的繪畫課程,這六堂課對他們而言像是在挑戰任務,尤其在嘗試利用鋁線來綑紮扭綁的過程,往往容易激起男同學們喜好闖關挑戰的企圖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可見平時對於美術課不太有動力的國中男孩,卻在這六堂課中展現難得一見的專注力與好奇心,而在完成老師所指定的任務時,成就感與滿足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