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綠建築實現人天共好

新北市秀峰扶輪社全球獎助金計畫 GG-1865551

青山村民協力造屋 – 翻轉校園困境 SDG11 ∣ 永續城市與社區

文∣謝泓儒、黃健益、丁明豪、張益明、鍾育櫻、歐俊鴻、呂岳軒、白峻豪、吳名訢、陳怡瑾、陳政雄、張光驊、鄭坤華

青山國中小把「蓋房子」當作一個課題,去解決校園花棚的殘破及危險,去引發孩子對環境的覺察及行動,試圖建構一個系統性的課程,重新評估基地的環境條件,導入綠建築的工法及建材,採行太陽光電能源,進行雨水回收灌溉,耕耘有機蔬菜,開啟智慧生活。

藉由物聯網偵測並維護住宅的品質,避免建築物再次成為大型垃圾,也讓師生參與空間的設計與建置,發展一連串的專題與主題探究。「協力造屋」是一個溝通理解的對話歷程,透過它重新連結起人和人、人和環境、人和社會的關係。花棚拆除時,國小老師回憶起,那一隅曾是小朋友最愛歡聚的學習角落,但是時間證明那樣的建築,確實不適合潮濕多雨的汐止氣候。因此,我們希望傳承美好校園生活的價值,並企圖體現新興科技的綠建築工法,在二者之間開啟跨域、跨界的對話,期待讓過往的回憶與現在問題解決、未來生活的想像,都能共存在這個方案裡。緣此,
創造了老建材復甦再利用的機會,實現了永續社區及聚落生活的原型。

在「協力」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學習以尊重的態度,與自己不同的人、族群與意見進行對話。透過對話,我們探討對房子的想像、對生活的想像,以及對社區的想像。因此,這起「協力造屋」的課程,青山國中小不僅蓋起有形的房子,也在心中蓋起「無形的房子」―青山村。透過教學,夥伴們以雙手彰顯勞動的價值,實踐住者適其屋的夢想。我們相信老祖宗的人天共好,可以運用新興科技來點石成金。

協力造屋的 15 堂課

  1. 發現問題:學生發現木構花棚損壞,校方圍上封鎖線禁止進入,師生回憶當年最愛的戶外學習角。
  2. 勸募資金:學校與秀峰扶輪合作提出綠能智慧生活教育計畫,向各國扶輪社爭取全球獎助美金 4 萬2 仟元。
  3. 產學合作:寒假營隊由台大 PecuLab 課程指導、藝創木構職人教師,六韜國際系統整合,科技城智慧家庭,跨界、跨域資源整合。
  4. 永續原料:如何處理腐朽木構?讓廢料循環利用,典藏歷史記憶,效法庖丁解牛,細心解構木支架,將拆下木材分類,刨除風化外表,留下木心再利用。
  5. 基地分析:基地位於 2 樓穿堂,評估樓層承載重量,又建材運輸不易,故擇定以輕鋼構為主體。
  6. 建築設計:尋求朝陽科大建築系董皇志教授教學,學生初探住宅設計學門,考量耐震、使用需求、環境合宜,嘗試計算結構安全。
  7. 工具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認識各式手動工具, 學習正確操作紀律,確保施工安全。
  8. 環保建材:選用永續綠建材,如:鋁蜂巢板、棕櫚酚醛板、定向纖維板、隔熱磚、纖維水泥板、纖維泥塗料、防潮布、可樂瓦等。
  9. 梁柱牆體:輕鋼構組合屋,立面植筋膠防震;內牆採環保隔熱磚、纖維水泥板,具隔熱、隔音、防水、防潮功能,外牆包覆再生鐵木及雲杉板。
  10. 屋頂地面:採單坡式斜屋頂,設置屋架承重,上方覆蓋棕櫚酚醛板,下方墊上定向纖維板,具有耐燃、隔熱及保溫效果,溫差約 5-8℃。地面鋪設防潮布、鋁蜂巢板及定向纖維板,質量輕化又防水、防潮。
  11. 門窗設置:考量房屋座向及功能, 兼顧室內通風及採光,活動式鋁門敞開可與川堂空間合一。
  12. 家具配置:內裝風格因應師生教學使用,創意組合家具滿足多元功能,空間規劃、室內設計課程應運而生。
  13. 水電安排:排水規劃、舒適的空調與照明設置,關乎家居便利及健康,節電燈具及除溼設備為必須配備。
  14. 能源生成:安裝 3 峰瓩 (kWp,裝置容量的單位) 太陽光電模組計 12 片,日照量越高,發電量就越高。根據 2014 年能源局公布數據,大台北地區日平均發電量 2.63 (kWph/day/kWp),本校設置 3 峰瓩 (kWp) 初估日平均發電量約 7-8 度 (kWh)。太陽光能轉換電能,輸出直流電,加裝直 / 交流轉換器,提供綠宅用電。設置雨水回收系統,雨水從屋簷溝槽經垂直滴水鏈,收集入雨撲滿,引流澆灌水耕蔬菜。
  15. 智慧家庭:未來生活以安心、便利、舒適為核心訴求,透過 AIoT (人工智慧+ 物聯網) 平台應用程式開發,設定各式情境的一鍵功能;環境因子偵測及機電管理智慧化,智慧管家貼心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