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分類: 協力夥伴

青山村民同心協力

家長參與造屋真心話

文∣何美英 家長

感謝如杏校長邀約參加青山國中小「協力造屋」營隊,認識校長近三年,對她的教育理念與堅強毅力感佩之外,更覺得有機會能幫忙這位「教育界模範生」備感榮幸。

這麼有創意且艱鉅的工程,竟打算交由一群孩子完成,心裡實在佩服,卻也著實不放心,於是我決定陪著一起做!一開始以為只是木板組一組,沒想到竟是真真實實的鋼骨結構,加上水泥磚外層,再釘上原木外牆。老師除了講解課程,並嚴格要求學生安全防護要到位,鋼材組裝過程完全交給學生完成。

看到孩子們卯足全力用十字起子鎖螺絲,有些孩子力氣不夠,甘願跪在地上也要做,滿身大汗卻也笑聲不斷,看到同伴快不行了,就自動遞補換手,這種團隊合作的熱情令人感動。

我以為組裝鋼材是最艱苦的工作,沒想到第二天的工作更粗重,要搬水泥磚塊與扛屋頂蓋板,水泥磚塊大人來搬都覺得吃力,女孩子兩人一組用推車慢慢搬完上百塊,男孩們則負責更粗重的屋頂版,一塊塊幾十公斤的板子面積太大,只能靠勇士們扛上樓,這一幕幕讓我佩服不已。

第三天要將一片片鋼材結構就定位組合,又是一大挑戰,一群人分散在二樓三樓,「上!下!左、右一點點……」的口令此起彼落,這重要的一環,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鬆懈。第四天以後,還有一連串牆面補強、木工裝潢……等林林總總的工程,給予孩子們深刻的實作體驗,他們每天一早就開始汗流浹背的認真工作,總是最期待午餐的休息時刻,孩子們告訴我:「這幾天午餐特別好吃,因為大家都很餓!」

有兩位令我印像深刻的孩子,其中一位是洪煥宸,他每天都主動打掃環境,待人親切有禮,總是默默做事,真是難得!另一位是葉冠呈,有一天他拿出滑板車,大家都很好奇他哪裡買的?他說:「我把剩下的廢木板帶回家,看網路學著做的。」天啊! 這真是一個天才!

孩子自主學習的實力,讓我深受感動,這不就是我們家長期待的嗎?冠呈接著說:「可是有一個輪子被我玩壞了!」老師馬上回答:「沒關係!我們一起修!」連老師都佩服他主動學習的精神,老師和孩子透過這個「協力造屋」的課程,建立了革命情感,對彼此來說,更是彌足珍貴的成長經驗。由衷欽佩及感謝校長與青山教師團隊的用心。

綠建築實現人天共好

新北市秀峰扶輪社全球獎助金計畫 GG-1865551

青山村民協力造屋 – 翻轉校園困境 SDG11 ∣ 永續城市與社區

文∣謝泓儒、黃健益、丁明豪、張益明、鍾育櫻、歐俊鴻、呂岳軒、白峻豪、吳名訢、陳怡瑾、陳政雄、張光驊、鄭坤華

青山國中小把「蓋房子」當作一個課題,去解決校園花棚的殘破及危險,去引發孩子對環境的覺察及行動,試圖建構一個系統性的課程,重新評估基地的環境條件,導入綠建築的工法及建材,採行太陽光電能源,進行雨水回收灌溉,耕耘有機蔬菜,開啟智慧生活。

藉由物聯網偵測並維護住宅的品質,避免建築物再次成為大型垃圾,也讓師生參與空間的設計與建置,發展一連串的專題與主題探究。「協力造屋」是一個溝通理解的對話歷程,透過它重新連結起人和人、人和環境、人和社會的關係。花棚拆除時,國小老師回憶起,那一隅曾是小朋友最愛歡聚的學習角落,但是時間證明那樣的建築,確實不適合潮濕多雨的汐止氣候。因此,我們希望傳承美好校園生活的價值,並企圖體現新興科技的綠建築工法,在二者之間開啟跨域、跨界的對話,期待讓過往的回憶與現在問題解決、未來生活的想像,都能共存在這個方案裡。緣此,
創造了老建材復甦再利用的機會,實現了永續社區及聚落生活的原型。

在「協力」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學習以尊重的態度,與自己不同的人、族群與意見進行對話。透過對話,我們探討對房子的想像、對生活的想像,以及對社區的想像。因此,這起「協力造屋」的課程,青山國中小不僅蓋起有形的房子,也在心中蓋起「無形的房子」―青山村。透過教學,夥伴們以雙手彰顯勞動的價值,實踐住者適其屋的夢想。我們相信老祖宗的人天共好,可以運用新興科技來點石成金。

協力造屋的 15 堂課

  1. 發現問題:學生發現木構花棚損壞,校方圍上封鎖線禁止進入,師生回憶當年最愛的戶外學習角。
  2. 勸募資金:學校與秀峰扶輪合作提出綠能智慧生活教育計畫,向各國扶輪社爭取全球獎助美金 4 萬2 仟元。
  3. 產學合作:寒假營隊由台大 PecuLab 課程指導、藝創木構職人教師,六韜國際系統整合,科技城智慧家庭,跨界、跨域資源整合。
  4. 永續原料:如何處理腐朽木構?讓廢料循環利用,典藏歷史記憶,效法庖丁解牛,細心解構木支架,將拆下木材分類,刨除風化外表,留下木心再利用。
  5. 基地分析:基地位於 2 樓穿堂,評估樓層承載重量,又建材運輸不易,故擇定以輕鋼構為主體。
  6. 建築設計:尋求朝陽科大建築系董皇志教授教學,學生初探住宅設計學門,考量耐震、使用需求、環境合宜,嘗試計算結構安全。
  7. 工具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認識各式手動工具, 學習正確操作紀律,確保施工安全。
  8. 環保建材:選用永續綠建材,如:鋁蜂巢板、棕櫚酚醛板、定向纖維板、隔熱磚、纖維水泥板、纖維泥塗料、防潮布、可樂瓦等。
  9. 梁柱牆體:輕鋼構組合屋,立面植筋膠防震;內牆採環保隔熱磚、纖維水泥板,具隔熱、隔音、防水、防潮功能,外牆包覆再生鐵木及雲杉板。
  10. 屋頂地面:採單坡式斜屋頂,設置屋架承重,上方覆蓋棕櫚酚醛板,下方墊上定向纖維板,具有耐燃、隔熱及保溫效果,溫差約 5-8℃。地面鋪設防潮布、鋁蜂巢板及定向纖維板,質量輕化又防水、防潮。
  11. 門窗設置:考量房屋座向及功能, 兼顧室內通風及採光,活動式鋁門敞開可與川堂空間合一。
  12. 家具配置:內裝風格因應師生教學使用,創意組合家具滿足多元功能,空間規劃、室內設計課程應運而生。
  13. 水電安排:排水規劃、舒適的空調與照明設置,關乎家居便利及健康,節電燈具及除溼設備為必須配備。
  14. 能源生成:安裝 3 峰瓩 (kWp,裝置容量的單位) 太陽光電模組計 12 片,日照量越高,發電量就越高。根據 2014 年能源局公布數據,大台北地區日平均發電量 2.63 (kWph/day/kWp),本校設置 3 峰瓩 (kWp) 初估日平均發電量約 7-8 度 (kWh)。太陽光能轉換電能,輸出直流電,加裝直 / 交流轉換器,提供綠宅用電。設置雨水回收系統,雨水從屋簷溝槽經垂直滴水鏈,收集入雨撲滿,引流澆灌水耕蔬菜。
  15. 智慧家庭:未來生活以安心、便利、舒適為核心訴求,透過 AIoT (人工智慧+ 物聯網) 平台應用程式開發,設定各式情境的一鍵功能;環境因子偵測及機電管理智慧化,智慧管家貼心警示。

跨校學童體驗 coding 玩創客

資訊科技展開孩子學習新視野

文∣ 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徐銘基主任、黃家成老師、許惠淑老師、詹景安老師、蔡家銓老師、張益明主任

新北市 106 年6 月於青山國中小成立全國首座「程式教育體驗中心」定期辦理偏鄉學童體驗雲端物聯網 coding 課程。迄今已有大鵬國小、中角國小、東山國小、長安國小、三和國小、北港國小、萬里國小……近 250 名小學生來參加營隊,透過雲教授程式體驗課程,學生操作平板電腦與 acer 雲教授配對後,下載雲端上的積木程式進行改寫,就能操控所有相連在 arduino 開發板上的各式感測器。藉由各種輸入、輸出的感測器應用,學生不僅可以創作 LED 夜燈、隨身涼風扇等 I0T 智慧生活小發明,同時也觸發他們學習新興科技的興趣和潛能,青山教師社群為讓學習活動與生活經驗更緊密結合,經常配合節慶活動來設計模組化的體驗課程,例如:聖誕樹燈飾、新北兒童卡紀念公車……等。希望透過程式教育體驗中心的教學活動,來培養更多偏鄉學童對科技解決生活問題的感知,並為孩子創造出更多元的新興科技學習機會。

萬里區大鵬國小的唐永安校長非常支持新北市程式教育體驗中心,他親自帶領師生來青山雲教室,陪同學生體驗勝利女神影像 App 互動裝置藝術、雲教授 AIOT 教學,結合聖誕燈飾及程式燈控,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尤其親眼見證教室裡展示多款青山學生科技專題研發作品,包括「AI 智慧宅」模型、BB8 機器人、自動給水機等,其中黃家成老師指導林聖亞同學「太陽能自動曬衣架」還獲得 2018 年 IEYI 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 綠能科技類 銀牌獎,讓現場所有小朋友大開眼界,開心地認真學習,創造出跨校合作移地學習的教育新型態。

程式設計體驗中心的課程,也曾數次安排學童參訪 acer 總部及acer 雲端科技基地 BeingLab 智聯跨界創新平台,還有 2018 年台北世貿南港展覽館智慧城市與雲端物聯網展覽,青山主任、組長帶領各校師生們參與許多新興科技展場,並鼓勵學生在各個展攤中觀摩體驗學習,例如: 智慧商店、智慧家庭、自駕車……等,我們相信孩子的科技學習應該透過跨校多元的學習策略弭平城鄉差距,打開所有孩子學習的視野及場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讓每個台灣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

實驗教育策略聯盟

跨校科技課程 – 培養孩子做中學

文∣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徐銘基主任

跨校實驗教育從青山開始,這是一個新的嘗試與體驗。本校於 106 年成立了新北程式設計教育體驗中心,環顧汐止區內的學校這無非是一個創新的教育議題,青山初心將資訊教育之軟硬體資源共享,讓汐止區的學生互惠共好,故開啟了跨校連結的契機。

實驗課程是正式課程外的延伸與精進,本校針對汐止區三~ 六年級國小生於每週三、五下午時段分別開設 60 人 / 2 班的課程,提供免費的程式設計學習。此訊息一發布立即在各校間引起廣大的回響,報名人數破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只好採
取抽籤方式,決定錄取與否。

草創之初中年級的課程聘請「來一課未來教室」共同創辦人周子鈺老師與校內資訊楊楚崧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以 Micro:bit 為主軸讓學生精熟組件功能並學習簡易程式編程,透過程式語言控制機器人、創作機器人。

高年級的課程則聘請新北資訊輔導團退休教師謝東森老師與校內資訊楊楚崧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以智高 S4A 程式積木與 Scratch 程式編程結合作為教材,學生在老師提供的心智圖代替流程圖設計的學習單引導下,學生從主題、問題、背景、角色、變數四個架構下構思如何將問題化為語詞造句,串連成一段短文,再透過基本程式語法,如初始化、選擇如果否則、循環重複迴圈等,搭配變數,解決問題,完成課程作品。透過主題式教學法,利用智高 S4A 程式積木讓每位孩子學習組裝一個不同的自動化機械或是執行特定功能的機器人,內容包含機械結構的組裝、電腦程式的編寫與感應器的應用,讓孩子「做中做、做中學、學中覺」,啟發孩子的科學腦與創造力。

在觀課過程中,隨機訪談學生學習心得,多數學生們都認為課程的內容充實有趣,透過程式編修、機器人組裝,發現原來寫程式也可以那麼容易,另外在課程中也學會了團隊合作、分享,並透過邏輯推理順序來解決問題。

基金會推動科技教育

技藝結合科技 – 打造孩子競合力

文∣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 羅文祈董事長 SDG4 ∣ 優質教育

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鼓勵國中孩子學習技藝。從實做中發覺問題,從問題中找尋答案,在過程中主動學習。更重要是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優勢,確立目標,持續學習。

與學校合作「鼓勵學藝」的過程中,看到近年科技推陳出新,帶動許多技藝的變革與創新。身為科技公司的我們,責無旁貸地將「科技」導入技藝,提供孩子「技藝結合科技」的創新應用模式。透過實例培養同學善用科技的能力與素養,而具備「科技+技藝」的頭腦與能力,讓自己與時俱進。

但更實際的作為,是要讓「科技教育」與同學生活連結。最佳的作法,就是讓孩子動手「玩」成一項科技產品。過程中又具思考、學習、競賽、合作等歷程 。我們秉持這樣的想法,與汐瑞區的合作學校不斷嘗試,並得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榮昭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蔡芸琤教授鼎力協助,規劃出「科技教育」的學習層次:以
「PowerTech」為基礎。手工具使用、設計圖認識、電學與機械初步概念、電子晶片連結與程式操作等,透過這套教材讓同學接觸。進階規劃「太陽能車」、「自走車」兩種型態。

「太陽能車」著重動力、綠能、造型、雷切、3D 列印等層面。「自走車」則以電子組件、電學、程式語言為主,讓同學依興趣選擇。107 學年度在本會規劃及汐止、瑞芳區學校師長支持配合下,聯合 5 校辦理「PowerTech」社團,同學玩得不亦樂乎,認真學習與投入,希望自己的作品拔得頭籌。「太陽能車」則在青山、樟 樹兩校執行,當不同設計理念的車輛相互較勁時,孩子們聚精會神的投注在其作品展演之中,讓我們知道科技教育的種子已悄然生根,並透過這座產學合力打造的科技教育平台,持續讓孩子開開心心「玩科技,學技藝;身懷雙技,暢行天地」。

宜鼎「科技教育」的付諸實踐,再再感謝青山國中小、樟樹實創高中、秀峰高中、汐止國中、瑞芳國中的校長及老師攜手相挺。一起為孩子「科技教育」齊努力的感覺,真好。

當我們同在一起跨科教學

七年級科技課程的教師共備

文∣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張益明主任 SDG4 ∣ 優質教育

12 年國教新課綱在國中階段的科技領域課程,是結合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兩門科目實施,分別著重於「創意設計」及「運算思維」。前者,係指運用簡單機具及材料處理的製作程序,培養學生設計和實作的能力,以了解科技與生活的關係。後者,強調學習電腦相關知能,並培養邏輯、系統化思考,提升學生利用資訊科技
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物聯網、數位化製造技術快速發展,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或網路世界裡有太多可以學習的資源及機會。近年來,放眼國際教育改革,先進國家有提出跨學科創作導向的 STEM 教育,亦即科學 (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 等知識整合運用的能力養成。

有鑑於此,本校科技領域教師主動提出,希望從七年級開始,每一班級生科、資科隔週對開一次連上 2 節課,並且由同一位老師任教,目的是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以主題式學習,針對生活情境中待解決的問題,提出各種創意發想,並應用科技課堂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製作出日常生活裡可以使用的器具。因此,本校七年級 3
位任教科技領域的老師,就開啟了共同備課研發教材的機制。

首先教師們在 Google 創建一個協作教學平台,平常各自發現有趣或有用的資訊,就會貼在上面分享,方便其他教師可以立即得知訊息,並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上。舉凡共同設計出來的教學簡報檔、學習單及相關學習網站連結……等,也會一併放置在教學平台上,老師們有時在辦公室開心地面對面討論,但是更多的時間是因為 有了 Google 平台的共同備課方式,不僅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更發揮了 1+1+1>3 的加乘效果,每一位教師上課都能善用集智互惠創發出來的教學資源,這一學年來,3 位老師已經協力開發出 3 套模組課程,以下就請他們一一的分享給大家閱讀。

青山村 S E P 永續教育平台三維四跨

科技實現永續教育,也讓教育永續發展

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CS+X 蔡芸琤助理教授 SDG4 ∣ 優質教育

新北市青山國中小 D-school 以「設計思考讓世界更好」(Design Thinking for a Better World) 為核心價值,與本人所經營的 PecuLab 合作,共同創立「永續教育平台」(Sustainable Education Platform, SEP),提供學習者,一個支持終身學習的鷹架,透過網路互動分享,能親身參與協作。提供社群教師,一個支持專業成長的雲梯,能在此跨界、跨域專業對話,啟發自身創新教學。對支持教育的企業或基金會,提供一個資源整合、平等互惠、技術創價的參與機會。

SEP 與 SDGs

SEP 成員相信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教育的意義在促進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環境更加友善關懷,大家在聚落生活中營造同村共好。因此,SEP 以聯合國發表17 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為學習指引,以促進生態永續發展及解決人類生活問題而努力。涵養過去的文化脈絡,使用現在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SEP 成員關心生活環境,並身體力行社會公益,我們視新興科技為加速器、加值機,應用科技來體現人文價值。我們相信「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科技為善,若水滋養眾生、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實現「人天共好」;科技為用,如大地以寬廣深厚承載萬物,無所不包容,實踐「人機協作」。

SEP 的三維

「永續教育平台 (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來達到永續教育與教育永續的願景。第一個永續,為師生皆能擁有終身學習,並獲得如何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永續,為教育現場的每一位參與者,能巧妙地將各種生活資源順利整合至執行策略中。三個維度分別為:Sector (整合主題)、Education (各科教育)、Project Management (專案管理)。以往的教育模式,著重學科中心精熟練習,傳統教育下的文理組分野,將在 SEP 中徹底瓦解,我們嘗試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出發,來決定整合主題,結合各學科知識統整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將 Sector (整合主題) 結合Education (各科教育) 與 Project Management (專案管理),進行更高維度的詮釋,以主題式學習來進行跨學科教育,並透過專案管理來評估與確認執行程度,讓學生們擁有發現問題,解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執行力」視為最關鍵的學習指標,並協助師生落實「An idea is nothing without execution.」的基本信念。

SEP 的四跨

SEP 的核心價值及功能在於教育理念、策略、方法的分享,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因此 SEP 具有四跨的基因和元素,所謂四跨系指多元參與型態,例如: 跨域、跨校、跨界、跨國的雙向或多邊合作。就以青山國中小 / 青山村課程與教學為例,說明如下:

跨域—生活主題 / 專題/ 議題探究,亦即學習不分學科或領域。例 1:「新藝術NIKE 勝利女神」課程,數位互動裝置藝術創作,它融入並善用科技軟硬體教學活動,開啟了讓觀眾參與雕塑共創的機會,也強化了校園裝置藝術的公共性。例 2:「灘音光影設計思考」課程,將家鄉史地透過社區踏查,探究隱藏在符號背後的文化脈絡,喚醒學習者對於在地傳統建築聚落的情感,並啟發其對汐止地區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例 3:「一米菜園智給智足」的課程,透過智慧感測澆灌系統,教導學生以科技為用,實踐食農教育,食育是透過實作、共耕、共食等集體行為,激發對健康飲食的感知、情感的記憶。

跨校—跨校、跨教育階段、跨體制內外,跨校教師社群共備,跨校學生營隊共學。例 1.「設計思考 15 校藝育術苗計畫」從青山學生提出到人文遠雄博物館美展的初心,透過游冉琪館長及 15 位校長的支持,校際老師工作坊設計教學,促成了全汐止區學子藝術教育的翻轉。例 2.「實驗教育策略聯盟」青山申辦教育局國中小科技實驗課程,再整合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的資源,讓汐止區小學生課後到青山共同學習,讓各校國中生可以有科技社團彼此觀摩。例 3.「程式設計體驗中心」全國首創在青山,成立以來服務數 10 所偏鄉學校的學童,弭平城鄉科技教育的落差,打開孩子智慧生活的新視野。

跨界—整合產 / 官/ 學各界的技術及資源為教育所用。例 1.「光電能源永續科技」是青山協力造屋專題課程之主題教學活動,導入六韜國際公司架設太陽能光電系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入校推廣再生能源合作社,開啟師生對綠能及環境永續等議題的探究。例 2.「閃亮木箱鼓專案開發」基於學生學習需求,青山教師運用 SEP 的共備工作坊提出需求,由業界工程師擔任志工協力開發,支持學校師生創新教學。例 3.「智慧宅 AIOT 未來生活」乃是青山綠能宅完工後,校內師生成立空間設計營隊,由 SEP 的台大師生偕同資訊組長,和贊助商科技城公司、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共同發展智慧校園,所需相關軟硬體、自動化控制及人工智慧系統。

跨國—全球思維在地行動,實踐世界公民責任,將台灣本土教育經驗,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例 1.「綠建築實現人天共好」青山效法實驗教育汗得學社的理念,提出改善校園困境的方案,透過秀峰扶輪社向全球獎助金求援,獲得國際的支持來實現教育創新。例 2.「科技議題模擬聯合國」全國第一所推動模聯的國中就是青山,學生歷年探討空污、剩食等全球議題,發現學習新科技可應用於解決生活問題的價值。例 3.「生活工藝臺日視訊教學」善用科技為教學輔具,青山與日本各校透過視訊方式,一起共學生活工藝之美。

沒人能真正知道未來的變化是如何,而且任何的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所以,學校現在最該給予學生的應該是 4C: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溝通 (communication)、合作 (collaboration )、創意 (creativity)。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學科或科系,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冷靜面對問題,並找出適當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世界裡,「Less is more.」,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以「永續教育平台 (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所進行的所有技術實作整合課程,最能貼近這樣的世界與達到 4C 目標的教學成效。

過去傳統課程在教學現場在意的往往是,確認學生是否「知道」,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大多使用紙筆測驗。重視技術實作課程的老師,深深了解「知道」和「會做」是兩回事,但技術變革速度過快,教學現場的老師常常無法即時增能,造成有心無力而放棄實作,逐漸培養出一群「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面對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世界的趨勢不變下,許多創新的教育方法,例如:SEP 的三維執行策略,強調技術實作,基於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探究式學習 (Inquiry-Based Learning),都是在透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透過 SEP 引導師生協作和自主學習來進行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 Inquiry-Based Learning 是強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為解決師生們,學習曲線中進入挫折 (Frustrating) 階段而放棄實作,無法繼續前進的問題,SEP 的四跨合作,有效協助課程教學現場,為有心想落實「Ideas are just a multiplier of execution.」的師生們,培養將想法實踐出來的能力,讓學生真實體驗並實現「To me, ideas are worth nothing unless executed. They are just a multiplier. Execution is worth millions. – Steve Jobs」。

圖片參考來源:https://www.lostinthought.co.uk/blog/post/learning-curve-dip

然而,自主學習並不是漫無目的放任學生探索,讓老師們失去了原本所必須存在的責任與角色,只不過是轉換成另一種身分,引進 SEP 四跨資源,增強教練模式來陪伴學習者進行技術實作。因為,有專業教練的在一旁進行提示與引導,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彈性與成效,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當良好的引導策略,普及至整個推動自主學習的組織時,學習者可以更快掌握到學習新事物的方法,將從被動的角色轉為主動,可以更有效地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一旦擁有了如何學習的能力,就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學習者不僅能獲得原始目標所教授的新技能,而且還可透過良好的引導,成為更好,更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 SEP 的四跨整合中的被授予者轉化為給予者,從手心向上轉為牽手協作。學生透過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必定能培養出將發現的複雜問題,改成可拆解的工作步驟的能力。因為,所有解決問題的歷程,都必須先定義步驟、流程,再將之模組化。當學生日後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開始考慮所有可能性,把工作拆解、步驟化,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思考模式。

SEP 的四跨整合,透過三維策略將協作平台化身為引導者,而非傳授者。透過科技能力技轉,串連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樑,教師們透過豐沛的 SEP 整合資源,及專業能力的判斷,給予學生相對精準的搜尋關鍵字,減少漫無目的地自學與撞壁,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框架下,進行探索。SEP 協助老師們從由上而下且單向的「指導者」,轉變成站在與學生相同高度的「引導者」,透過彼此深刻對話,在學習路上迸出更多火花,並隨時掌握時代脈動。

SEP 的網址 https://www.sep.lol

  1. 關於SEP:我們要透過現實中真實的信任來經營 SEP 這個半開放式的網站,成員們提供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相信混水會隨著時間慢慢沉澱,真實學習的價值會自然在清流中浮現。
  2. 點子市集:文字、影像、聲音、圖形…任何一種表達方式不拘,它就像說話一樣自然,所以任何情緒或理念都有可能是你的創作靈感。以青山國中小張益明主任對 SEP 的提出三個主視覺為例子,大家可以想想看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利用這樣的概念,也試試將自己的內在世界延伸出新的題材。
  3. 百科全書:學習者透過終身學習來解決問題,而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需要透過引導與練習才能活用。青山國中小黃家成老師分享的智慧農園、鄭詠成工程師分享的閃亮木箱鼓等,都是成員自行研發教學成功的案例。
  4. 村民大會:心靈相通就是如此,在不同的聚落,做著相似的耕耘。一拍即合後,迅速催生首次的 SEP 共備活動。參與夥伴來自新北青山國中小、南投東埔國小、南投埔里國中、新竹竹光國中、新竹清華附小、新竹關埔國小、台東順天書屋。這股樸實的力量,在一群覺醒的人中蔓延開來。
  5. 心路歷程:學生自學的過程或老師的教學工作,充滿各種挑戰,師生不該是孤軍奮鬥,歡迎有志教、學者,一起來參與SEP 社群,讓我們齊心合力譜寫台灣教育新價值。
  6. 協作場域:PecuLab for NTU CS+X、青山國中小- 青山村、順天書屋- 草藥園區……。
  7. 協力夥伴: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科技城智慧家庭公司……。

人臉辨識訪客系統技術轉移

4/9 台大 Peculab & 宜鼎 & 青山國中小
處理與討論「建置人臉辨識系統」於青山的細節

期間演繹了 SEP 專案的「重要過程」:
「協力夥伴」、「專業顧問」與「教育機構」三方緊密溝通與相互討論的執行方法
由「SEP專業顧問」領頭,協助校方與廠商對互相期待的結果上進行磨合與妥協,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