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教案開發」「教學交流」或對「備課模式」有痛點 (Pain Point),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之後有機會,我們也會請你一起來參與此產品~
Update: 最近我們要開始一些產品開發階段的 Workshop。在此先謝謝 Pecu 教授 (Yun-Cheng Tsai),還有很強的大大 CJ (Chien-Jung Chiang ) – 學到好多! 還有青山國中小的強大老師們 #真的有超多能量
大家一起加油!

如果你對「教案開發」「教學交流」或對「備課模式」有痛點 (Pain Point),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之後有機會,我們也會請你一起來參與此產品~
Update: 最近我們要開始一些產品開發階段的 Workshop。在此先謝謝 Pecu 教授 (Yun-Cheng Tsai),還有很強的大大 CJ (Chien-Jung Chiang ) – 學到好多! 還有青山國中小的強大老師們 #真的有超多能量
大家一起加油!
原型開發者:鄭詠成
圖形成像原理說明:圖片的資料結構,一般是二維陣列,一個元素儲存三個數字 RGB (紅、綠、藍),再透過這三原色的數字不同強度,去調色成各種不同顏色,來進行成像。
矩陣中的每一格,就是像素,如下圖為例,人看到的是一半的愛心,但電腦看到的是每個像素中的數值。
在我們這個範例中, 使用的鏡頭是 AMG8833,8×8 紅外線熱陣列感測器。 當鏡頭的像素是 8×8 的時候,電腦看到的矩陣就是 8×8 = 64 個格子,在 64 個格子中要顯示出人的形狀,是無法表現出所有真實畫面中的細節,就會像打上馬賽克一樣。若要在這樣低像素的設備下,去展現出較平滑的一面,可以透過數學中的內插法來實現,但仍無法完全取代高像素鏡頭所成像的效果。
影像內插法數學式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cubic_interpolation
若矩陣夠多,例如 1920×1080 = 2073600,那就代表有兩百多萬的格子在一個小小的鏡頭中,代表每個格子很密集,就能使得圖片清晰銳利。
原始程式碼連結: https://github.com/pecu/SEP/tree/master/InfraredThermalImagingCamera
要懂紅外線熱像儀感應原理的運作,就要先來談談什麼是紅外線?
這要從光譜波長談起。光是一種電磁波,按照波長的大小有不同的光線,波長越短,對人體的傷害越大,最常聽到的就是X光(0.001納米-10納米)、紫外線(10納米-380納米),波長很短,對人體會有影響;然後是波長380納米-780納米的可見光範圍;然後就是780納米-1毫米波長的紅外線區塊。
要談紅外線為什麼會偵測到溫度,就要知道甚麼是輻射?
輻射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如電磁波(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加馬射線等)以及從放射性物質發射出來的微小粒子(如阿伐粒子、貝他粒子、中子等 )都稱為輻射。
紅外線熱像儀的工作原理?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體,只要其溫度高於絕對溫度 (-273℃) 就存在分子和原子無規則的運動,表面會不斷地輻射出紅外線。 紅外線熱像儀是通過非接觸探測輻射紅外線能量 (物體表面不斷地輻射出紅外線),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進而在螢幕上生成熱圖像和顯示換算出的溫度值。
教案製作人:順天書屋林勳老師
教案實作顧問:順天書屋鄭詠成顧問
使用情境:
鑑於流感及肺炎流行,帶發燒之症狀於室內空間易於傳染,於空間出入口管制實行體溫監測,如體溫高於一般溫度則提醒不要進入室內空間。由於室內空間人力有限,為因應上述之情境,為此開發採用語音自動提醒量測體溫之專案,在進出口架設本設備,紅外線感應模組偵測人員進入,偵測到人員即發出指令聲,提醒量測體溫,體溫符合一般沒發燒(≦37.6ºC)即可進入室內,如有發燒情況即發出警訊,提醒受測者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開發設備使用材料:
新北市秀峰扶輪社全球獎助金計畫 GG-1865551
青山村民協力造屋 – 翻轉校園困境 SDG11 ∣ 永續城市與社區
文∣謝泓儒、黃健益、丁明豪、張益明、鍾育櫻、歐俊鴻、呂岳軒、白峻豪、吳名訢、陳怡瑾、陳政雄、張光驊、鄭坤華
青山國中小把「蓋房子」當作一個課題,去解決校園花棚的殘破及危險,去引發孩子對環境的覺察及行動,試圖建構一個系統性的課程,重新評估基地的環境條件,導入綠建築的工法及建材,採行太陽光電能源,進行雨水回收灌溉,耕耘有機蔬菜,開啟智慧生活。
藉由物聯網偵測並維護住宅的品質,避免建築物再次成為大型垃圾,也讓師生參與空間的設計與建置,發展一連串的專題與主題探究。「協力造屋」是一個溝通理解的對話歷程,透過它重新連結起人和人、人和環境、人和社會的關係。花棚拆除時,國小老師回憶起,那一隅曾是小朋友最愛歡聚的學習角落,但是時間證明那樣的建築,確實不適合潮濕多雨的汐止氣候。因此,我們希望傳承美好校園生活的價值,並企圖體現新興科技的綠建築工法,在二者之間開啟跨域、跨界的對話,期待讓過往的回憶與現在問題解決、未來生活的想像,都能共存在這個方案裡。緣此,
創造了老建材復甦再利用的機會,實現了永續社區及聚落生活的原型。
在「協力」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學習以尊重的態度,與自己不同的人、族群與意見進行對話。透過對話,我們探討對房子的想像、對生活的想像,以及對社區的想像。因此,這起「協力造屋」的課程,青山國中小不僅蓋起有形的房子,也在心中蓋起「無形的房子」―青山村。透過教學,夥伴們以雙手彰顯勞動的價值,實踐住者適其屋的夢想。我們相信老祖宗的人天共好,可以運用新興科技來點石成金。
協力造屋的 15 堂課
智慧宅 AIOT 未來生活 SDG11 ∣ 永續城市與社區
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微型體現
文∣蔡芸琤、曾隱裳、許惠淑、黃家成、謝泓儒、丁明豪、黃易涵、Sam、張晨昕
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得以與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友善共存,亦是科技領域的課程目標 之一。 科技領域課程係由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門科目來實踐課程理念與目標。科技發展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且越變越好,這是由於科技融入了生活,豐富了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帶來了舒適。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概念,整合都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將都市管理和服務最佳化,並改善市民生活品質。國際城市策略師 Boyd Cohen 於 2012 年提出「智慧城市輪」(Smart City Wheel) 涵蓋六大範疇,環境 (Environment)、移動 (Mobility)、政府 (Government)、經濟 (Economy)、市民 (People) 與生活 (Living)。
2019 年台北智慧城市展提出 Smart City 2.0「AIoT Invigorates Smart City 智慧物聯網引領智慧城市再升級」,期藉由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整合應用,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福祉!
智慧家庭 (Smart home) 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家庭層面的應用和體現,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單元,以居家生活的環境為載體,以家庭成員間的親情為連結,利用物聯網、雲端、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實現健康、低碳、智能、舒適、安全和充滿關愛的家庭生活方式。智慧家庭也是一套跨界的軟硬體整合平台,依據用戶的需求創新定義服務的產品,跨界領域包括: 智能家電、智慧娛樂、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能能源、智慧健康等部分,創新的服務需求包括智慧空氣、智慧水管理、智慧食品加工與配送、情緒燈光與音樂、住家美容、智慧教育與兒童成長等民眾直接感知的創新性產品。
青山智慧生活課程,緣起於「協力造屋」的的 15 堂課,希望引領學生以未來生活更安心、便利、舒適為核心發想,透過教師與科技企業及基金會的產學合作,讓學生體驗到 AIoT ( 工智慧+ 物聯網) 如何應用於校園生活中,例如:設定各式情境的智慧管理功能、環境偵測連動家電智慧化、智慧管家系統貼心叮嚀……等。目前學校透過與台大 PecuLab 合作,爭取到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科技城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學合作,企業提供人臉辨識技術及智慧家庭系統,由台大師生及青山教師將之轉化為學生對新興科技的學習,產出人臉辨識訪客系統及智慧宅課程教學。
智慧生活的 5 堂課
從聽覺到視覺 鼓動「響、亮」的音符 SDG4 ∣ 優質教育
文∣ 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林茹姬老師、謝泓儒老師、張益明主任、黃健益老師、張嘉芸老師、國立台灣大學 蔡芸琤助理教授
解開木箱之謎
「青山人也想要製作屬於自己的木箱鼓」D-school 社群工作坊表藝老師晨昕提出這個點子,創客領頭羊家成老師跑出第一棒,先辦校內教師假日培力營;第二棒是生科茹姬老師,號召大家來辦假日學生營隊。寒假,一群師生在生活科技教室裡,組結構、打孔洞、鎖螺絲、上響線、再封板……,學生在多位老師殷勤指導下,運用巧思和手作技藝,終於自造完成屬於自己的木箱鼓。第三棒是晨昕老師的打擊樂教學,讓學生們即時感受到「做了就可用」的學習成功經驗。青山自製木箱鼓,是為了下學期七年級音樂、表藝課的學習,我們策畫五月初百人遠雄博物館快閃!望著孩子跟上樂譜,一邊拍打出節奏,一邊歡欣地搖擺,頓時覺得今年寒冬暖洋洋!
木箱鼓的 4 堂課
閃亮木箱鼓 SEP 專案開發
「有了木箱鼓,是否可以讓它閃亮亮呢?」讓 STEAM 的跨域課程發展,有更多的創意和可能性? 當晨昕老師向泓儒、嘉芸老師提出這個想法,對老師的科技專業成長,又是另一個驚奇及挑戰。適逢 2019-02-14 青山村 (協力造屋綠宅) 入厝慶功宴當天,青山謝泓儒老師,向 SEP 的協力夥伴 PecuLab 許願,希望能創造一組打出閃亮木箱鼓的表演團,為六月的青山村聚落活動 (D-school 揭牌),玩出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意生活。因此,PecuLab 許願池的任務開始展開,言出必行,使命必達。留下許願的證據,等待實踐那天,來回應這一切。我思,我執行,故我在。
2019-03-17,SEP 成員們在半畝塘若水會館一同完成了這個願望。這次的共好夥伴包含台大 PecuLab、范信賢老師、王如杏校長、張益明主任、丁明豪主任、林茹姬老師、林岱瑩老師、張美如老師、張嘉芸老師、謝泓儒老師、黃家成老師、撒菲・伊詩坦達主任、脈樹・塔給鹿敦校長、蔡忠義組長、潘致惠校長、孫宗凰組長、黃珮貞主任、黃慧仙主任、陳思玎校長、李小英老師、孫詠雋、林柏宇、李佑、黃昱翰、郭思妤、邱品瑄,鍾儀叡。范信賢老師為我們這樣的相聚,留下了這段話:
以其半求其圓。我想,其意有二:
閃亮木箱鼓,並不是一個已存在的套裝課程,而是從老師與學生的需求發想,不限縮許願者的想像力,鼓勵許願者大膽地提出需求,接著,透過專案管理與科技實作的引導,一步步地將閃亮木箱鼓技術轉移至課程中。這就是混種型人才的養成實例,在這個實際案例中,混種人才具備融合科技與非科技的能力。讓許願者能自然地與科技連結,不僅要具備右腦的設計、創新、同理心,更要有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在混種人才身上,不一定每項技能都前所未見,但要像樂高積木一樣,能打造全新組合。要將想法轉化成做法,就必須仰賴以下關鍵思維的建立,並隨時保持動手做與開放式自學與共學的態度。
以建立教學團隊自體正向運作的 closed loop, 使環境持續進步。由教學團隊 (例如:青山國中小師生) 提出需求定義與量化目標與期許,SEP 為教學團隊提供既科學又人文的解決方案,並透過教育建立鑑賞觀點與價值系統。在這個過程中,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自行先開發傳統木箱鼓,並提供給 SEP 團隊木箱鼓的規格,讓 SEP 團隊同時但不同處,將 LED 整體解決方案模組化。待雙方各自完成後 ( 傳統木箱鼓 vs 可透過音效感測器觸發的 LED 燈條閃亮系統),再進行整合與組裝,共同完成,閃亮木箱鼓。
能夠為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將傳統木箱鼓加值成閃亮木箱鼓,這關鍵技術除了 SEP 團隊有能力進行軟硬體系統整合開發之外,另外的成敗關鍵,就是專案管理。透過這次的模組化後重組,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獲得了重新解構再建構的能力,並真實看到,大家對專案管理與科技實作整合的重視在未來只會更多,並直接擴散到所有產業。這就是真正的「創新」。
人類經濟的成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度仰賴創新,而所有的創新都是獨特的、不 重複的,這些都仰賴專案的形式來達成,所以很難想像,未來的世界,勢必為擁有專案管理能力與實作能力者的天下,這就是我們該給孩子們的能力。
能源科技青山光電專題探究 SDG7 ∣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文∣ 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丁明豪主任、張益明主任、黃健益老師
綠色能源 (green energy) 又稱為清潔能源 (clean energy),是指無污染的能量生產來源,對環境是零威脅是友善而尊重的,爲未來的下一代保留安全而完整的環境。綠能也是低碳燃料 (Low Carbon Fuel), 從取得到利用都排放出較少的二氧化碳,可以減緩溫室效應。狹義的綠能是指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力能、潮汐能、生質能等,都是轉化自然界的能量成為能源,並在短時間內 (相對於億年以上才能形成的石化燃料) 就可以再生。
人類將綠能經科技處理,再轉化為電力,不但供應生活所需,也能顧及環境永續。青山國中小協力造屋的 15 門課之一,探討有關能源的生成,蓋一幢好房子,除了被動地選擇節能 (綠) 建材,如何運用陽光、風力等實踐主動生產能源?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考量校園用電總量管控,不希望新增學校用電負擔,又希望實現自給自足的綠能供電系統,於是開啟了「太陽與北風論戰」。到底採行太陽能發電好呢?還是風力發電好呢?汐止潮濕多雨適合太陽能發電嗎?風力發電噪音大會干擾教學嗎?一天中太陽能發電量的生產曲線,對照學校作息用電量的尖峰曲線呈高度正相關,所以採行太陽能比較適合嗎?汐止盛夏日照旺盛,秋冬雨多風強,若採行太陽能風力發電互補能源整合系統可行嗎?權衡上述利弊得失,最終以教育目的及經費考量,擇定安裝太陽模組,規劃設計12 片矽晶太陽能電池安裝在中庭,最高發電功率為3 峰瓩 (kWp),1 日最高可供 7-8 度 (kWh) 用電),讓師生可以親眼目睹光能轉換電能,太陽能電池輸出為直流電,室內加裝 1 組直 / 交流轉換器,可以提供綠宅教學用電。
透過太陽光電系統,在汐止青山國中小綠能宅的實驗方案,希望喚起親師生共同關心與我們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能源議題。
太陽光電的 7 堂課
一米田智給智足 – 生活科技專研
文∣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黃家成老師、劉瓊雲小姐、許惠淑老師、謝建陸老師
青山國中小自三年前與宏碁 (Acer) 雲教授的合作開始,就以運算思維為主軸,進行各項主題式的課程開發,並且以「問題解決專案思考」模式,資訊、生科教師帶領學生各項專題的研發與探討,不僅讓學生能解決問題,更從解決問題中學到各項科技新知及技術,過去曾經透過雲教授開發 AI 智能宅、智能雨棚、自動給水機以及 BB8 抒壓球,從程式設計進入到 AIOT 的領域。107 學年度上學期青山創客社群正式成立、運作,領域教師從 Arduino 課程開始微控制板程式設計,並且透過台大的師資進行一系列課程新知的分享與學習,讓校內老師將程式設計從專案型的課程,內化成普遍型的課程,進入到課堂上的實施。
食農教育—智給智足為讓學童能瞭解「食」與「農」之間的關聯,藉由到農村體驗生產至銷售的過程及學校課堂上的學習,認識食物生產的過程、在地農業及飲食文化、四章一 Q 的意涵,進而強化對國產農產品的認同,拓展食農教育理念,提升大眾注意健康飲食,支持國產農品,辦理各項食農教育推廣課程及活動,近期開
始推廣「食農加上智農」的概念,不僅止於傳統農業的耕種模式,更結合科技教育,達到便利、省力的智慧耕種。因此在寒假開始了智慧農園營隊,招募七年級學生進行一週的營隊課程,從一顆燈到自動化共包含 7 個主題式的課程,而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將各主題串接為專題。開學後,營隊成員轉為智慧農園社團,成為每一個班級的智慧農夫,我們開始將自行研發的智慧警示澆灌系統,裝置在各個班級的後陽台花圃上,開啟了班班都有「一米菜園」(square foot gardening) 的精彩學習。
智慧農園的 7 個主題課程
灘音光影轉瞬間 – 設計思考家鄉情
文∣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 張晨昕老師、謝泓儒老師、張嘉芸老師、陳美如老師、黃家成老師、丁明豪主任、張益明主任
設計學習在青山有了電光火苗,這是嘔心瀝血得來不易的星星之火,雖不足以燎原,但是,我們十分期待它能不斷地分享及薪傳下去,如同亙古之前的老祖宗,是他們的智慧發現了火,並且代代相傳,迄今發揚光大。我們的故事從參加廣達設計學群開始,以「家鄉的?味」為主題,去發想一系列引導學生設計學習的課程。歷經了整個學期,從萌芽、成長、到結實的教學歷程,一群夥伴挽起袖子拓荒,一路披荊斬棘、甚至宵旰焦勞,方能開展出這半畝從「拓點」、「引線」到「織面」的天光雲影共徘徊。
拓點―百年風華照片展
汐止是一個在快速成長也快速消逝的城市,問到學生汐止有什麼? 答案也只剩下淹水。一群汐止在地深耕的士紳們,積極的用一己之力希望喚醒居民對土地的連結,但是百年風華照片展卻走不進年輕學子的生活裡。而同時有一群熱血教師透過對汐止家鄉的踏查後,發現水返腳之美勇敢誇下海口,向協會提出百年風華照片展 2.0 的想法,讓照片展走進校園,並成為學生設計思考的起始點。
引線―孩子的光影劇團
學說故事開始,學生從一張張的照片尋找屬於自己、屬於家鄉的故事。有學生告訴我們,汐止早期東皇戲院是媽媽小時候同學家開的,媽媽笑著回憶:如果當初跟他打好關係,或許可以多看幾部電影呢!孩子覺得遺憾現在的汐止沒有戲院了,未來的汐止有可能再有戲院嗎?將這過往的美麗風華,透過素描、剪影的概念,以傳統 式投影機來投射,學生用肢體表現對家鄉回憶,化成一幕幕的電影片段。
織面―聲光灘音建築展
透過策展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家鄉許多建築物已不復存在,學生只能從老照片中窺知一二,而面臨也即將凋零的建築物,我們又該如何行動?學生藉由策展歷程逐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歷時悠久的建築物透過雷雕技術,重現舊時風華;再透過手作 2.5D 建模,將想像中的未來城市創造出來。用科技再現老建築,用傳統實現大未來,希望於此告訴學生,即便科技再進步都不該忘記傳統之美,科技之於人的 關係,應該是讓人更加便利,卻不忘根本,就如同家鄉一般不該被遺忘。光與時間一樣,都是不斷在前進,透過自走車上的光,緩慢推移,空間中出現一棟又一棟,汐止曾經風華美麗的建築剪影,像是在述說時代更迭的美麗與哀愁,經過時光隧道,照射出的又是一棟棟具有汐止特色的未來建築物,在不停的新舊時光中,串起的是對灘音的情感。
灘音光影的 10 堂課
應用設計思考策略,實踐素養導向教學,這一次的跨域課程實驗,讓硬底子的學科知識解放在學生的創意發想中,創造出一種真實與虛擬若即若離,邏輯與感性交錯共振的時空。在這片無疆無界的創作時空中,住著許多學生 / 觀眾 / 藝術家的哲學探問?在所有奇幻影像背後,是不離日常中的平凡,有著蓄意與隨機的摸索。樂音與光影交織而成的黑盒子裡,留下許多獨白的驚嘆聲!對於科技藝術,對於灘音家鄉,這仍是個未知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