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教案開發」「教學交流」或對「備課模式」有痛點 (Pain Point),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之後有機會,我們也會請你一起來參與此產品~
Update: 最近我們要開始一些產品開發階段的 Workshop。在此先謝謝 Pecu 教授 (Yun-Cheng Tsai),還有很強的大大 CJ (Chien-Jung Chiang ) – 學到好多! 還有青山國中小的強大老師們 #真的有超多能量
大家一起加油!

如果你對「教案開發」「教學交流」或對「備課模式」有痛點 (Pain Point),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之後有機會,我們也會請你一起來參與此產品~
Update: 最近我們要開始一些產品開發階段的 Workshop。在此先謝謝 Pecu 教授 (Yun-Cheng Tsai),還有很強的大大 CJ (Chien-Jung Chiang ) – 學到好多! 還有青山國中小的強大老師們 #真的有超多能量
大家一起加油!
教案製作人:順天書屋林勳老師
教案實作顧問:順天書屋鄭詠成顧問
使用情境:
鑑於流感及肺炎流行,帶發燒之症狀於室內空間易於傳染,於空間出入口管制實行體溫監測,如體溫高於一般溫度則提醒不要進入室內空間。由於室內空間人力有限,為因應上述之情境,為此開發採用語音自動提醒量測體溫之專案,在進出口架設本設備,紅外線感應模組偵測人員進入,偵測到人員即發出指令聲,提醒量測體溫,體溫符合一般沒發燒(≦37.6ºC)即可進入室內,如有發燒情況即發出警訊,提醒受測者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開發設備使用材料:
大手牽小手
台東大學附小三年級 | 邱達儒
五月十八日期待很久的順天打工日,感謝王爺讓天氣涼爽沒有下雨,若像前幾天艷陽高照,我們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烤蘿蔔頭了。我原想搬磚頭那麼簡單的事有甚麼困難呢?一開始大家各搬各的,一次只能搬一塊或兩塊,很快的就腰酸背痛累斃了。
於是大家想辦法組隊找工具 (手推車) 分工合作,有人將磚頭搬上車要排好,才可放多一點磚塊,一個人堆車運送,有人將磚頭搬下車,很快就把事情完成了。我發現原來搬磚頭並不那麼簡單,很花力氣的啊!但是團隊合作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又可以和朋友聊天,還可以賺比較多。真的體會到所謂:團結力量大。下次有機會一定一開始就組隊,絕對不要單打獨鬥。
很充實的星期六下午,有賺到零用錢又可以參加市集,還要感謝志工奶奶做的超好吃點心。希望老師多多舉辦類似活動。
台東大學附小三年級 | 涂家瑄
首先,我要感謝蘇府王爺,小英老師給我一個很好打工的機會,於是老師給我們看了,第一梯次打工,所利用的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定要有好的工具,於是老師給我們看了照片,也告訴了我。
要工作前,我借一台手推,這時,老師說要戴手套,不然手會受傷,我戴好手套後,就開始動工,媽媽負責把紅磚放到推車上,我和遊子瑩負責把紅磚一一疊好,我發現一個訣竅,紅磚十個十個一疊,既好算又整齊,無意中,媽媽又發現了一台推車,於是,我們雙管齊下,媽媽先把一台推車裝滿,我和遊子瑩用洪荒之力,一起把紅磚疊整齊,就這樣一直重複做,我的手超酸,又超累,我的手跟腳好像要分離了!腰快挺不直了。
時間到了,小英老師說不能再搬了,如果再搬的話,那一組全部搬的都不算,老師叫我們去算一算共搬紅磚有幾塊,再去領錢,我們那一組搬了三百零六個,共赚了三千零六十元,拿到錢我們平分成四人份,每個人得到七百六十五元,發現沒零錢,於是,我拿一百元鈔票和小英老師換十元零錢,這時,我感覺好像老闆!
經過這次的體驗,我覺得<搬紅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所以也讓我知道什麼是團結力量大,同時,我也體會到爸爸、媽媽賺錢非常辛苦,我要認真讀書,希望以後可以跟小英老師一樣。
>__<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打完字了!再次謝謝老師!>__<
台東縣寶桑國小四年級 | 鄭安庭
星期六下午三點整,我和弟弟要到順天書屋藥草園區搬磚塊,做勞動服務,在我的印象中,磚塊又硬又重抬起來非常吃力,想到這裡我有點害怕,但又不禁期待了起來下午的活動。
終於到了星期六下午,我迫不及待的衝進順天書屋,一開始,大家先一起做熱身操,我把手和肩膀都動一動,因為搬磚塊最需要這兩個地方,做完熱身操後,大家分別和自己的同夥去搬磚塊,我和弟弟同夥一起搬,我把手套穿好,就和弟弟上工了,我們先把磚塊搬到推車上,再推到前面,我把磚塊搬起來,這跟我的預期一樣,好重好重,我小心翼翼的搬到車上,我和弟弟搬了很多到推車上,放好後,我們同心協力拉到旁邊的空地,我和弟弟搬了很多很多趟,慢慢的我抓到了一個小訣竅,我們將磚塊拉過去空地的時候,可以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到後面用力的推,這樣才可以節省時間,抓到訣竅後,我們越搬越快,一下子就堆了好多,一看到這一層一層的磚塊,我超有成就感的,雖然我們都汗流浹背,但搬磚塊太開心了,早已忘了辛苦,最後,老師要大家休息一下,算算看自己搬了多少磚塊和錢,我和弟弟總共搬了一百一十個磚塊,賺了一千一百塊的工資,真是開心到不行了。
今天的活動讓我學到錢是得來不易的,尤其是用勞動賺錢,非常辛苦,所以我決定從現在開始,一定要更用功念書。
改造班級置物櫃
文∣游舒雅
課程設計的點子,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課程中將安排三階段的
實作練習:
首先,學生將運用數根鋁線,讓十本國中課本能夠立放不傾倒;透過承載力的試驗,找出理想的支撐點,型塑具美感的穩定結構。接著再透過鋁線材料的逐次減少,讓學生在建構過程中覺察何謂最合宜的結構型態。再者,學生將運用數根鋁線,讓十本國中課本完全不碰觸到桌面,懸空至少 4 公分以上。透過挑戰地心引力的過程,學習強化與削弱結構的支撐點,能體察結構穩定平衡的關鍵。最後,延續前三堂課的結構經驗,實際改造班級學生置物櫃,設限書櫃結構內的擺放 物品,至少須能放置 10 本國中課本、20 張考卷,並且內部結構設計須同時具備立放與平放的擺放方式,目的為創造兼具協調性與美感度的結構設計,讓置物櫃空間最佳化。
學生將會在六堂課的學習過程中,藉由小組的腦力激盪與多方挑戰,提升對日常結構的敏感度,並且能有效地判斷結構的合宜性,對理想結構的表現更具信心。在上學期的授課經驗中,學生們對於課程的反應普遍良好,相較於傳統的繪畫課程,這六堂課對他們而言像是在挑戰任務,尤其在嘗試利用鋁線來綑紮扭綁的過程,往往容易激起男同學們喜好闖關挑戰的企圖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經常可見平時對於美術課不太有動力的國中男孩,卻在這六堂課中展現難得一見的專注力與好奇心,而在完成老師所指定的任務時,成就感與滿足溢於言表。
發現工藝之美
文∣陳美如
我喜歡孩子將課堂所學,實際的用於日常生活當中,我相信藝術之美透過器物為載 體,更能展現其實用性、功能性。也讓美術教育不再只是學問,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我們設計「畢業禮物馬克杯」,學生非常喜歡自己的作品出現在生活器物上,除了獨一無二為自己所用之外,也可以讓大家欣賞得到,並且在生活空間裡增添許多賞心悅目的美麗畫面。此外,當學生有了創作目標,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機就會增強,創作時非常投入、認真,一直到作品完成,孩子和我都非常有成就感。
這次,台日學生視訊教學,在我的美術課堂上,我們想透過班級學生集體創作出大型的作品,將以東方意象的水墨和西方繪畫的膠彩合而為一做為創作的顏料,在宣紙上讓孩子盡情揮灑,發揮最強大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再利用鐵絲編織出立體框架,將渲染彩繪後的宣紙糊上,作為一個個的藝術燈罩。請國中生協助利用生活 科技課,製作木工燈座,再採購市面上販售的智慧燈泡,組合成一個智慧檯燈,可以下載手機 App,就能操控各種情境開關。完成一座獨一無二的「水墨藝術智慧檯燈」日本陶作家吉田直嗣曾說「大家都認為器皿應有其固定的形狀,但是我認為形狀不過是將名稱所賦予的想像具體化而已」,所有的物品有著一個共通點,就是能夠將藝術自然融入現代的日常生活之中,物件型態將打破一般人限制於器物的想像空間,與生活相關並更貼近日常。在智慧生活的大未來,我想繼續帶著我的學生探索藝術之美,因為唯有美能讓科技更有手感溫度,也讓科技可以為創新工藝所用,讓大家都能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美學。
青山與日本多校網路視訊教學
文∣徐銘基
網際網路科技顛覆傳統上課的方式,也促進課堂教學創新與國際教育交流。青山的師生與日本北海道白糠町小學生,透過網路視訊科技的輔助,經常一起上課,課堂上小朋友以日文、中文、英文三種語言相互打招呼,日本小學的中文老師及本校的日文和美術老師一起協同教學,多國語言的課堂十分新鮮有趣。二校的小朋友不約而同的表示,共同學習的課太好玩了! 也熱情的相互邀請對方學校同學,能夠到彼此的學校、家庭來住宿遊學,二國的親師生非常支持這樣的交流活動,相信不僅能開啟生活工藝的文化視野,也更能激勵孩子充滿好奇的學習動機。
家長參與造屋真心話
文∣何美英 家長
感謝如杏校長邀約參加青山國中小「協力造屋」營隊,認識校長近三年,對她的教育理念與堅強毅力感佩之外,更覺得有機會能幫忙這位「教育界模範生」備感榮幸。
這麼有創意且艱鉅的工程,竟打算交由一群孩子完成,心裡實在佩服,卻也著實不放心,於是我決定陪著一起做!一開始以為只是木板組一組,沒想到竟是真真實實的鋼骨結構,加上水泥磚外層,再釘上原木外牆。老師除了講解課程,並嚴格要求學生安全防護要到位,鋼材組裝過程完全交給學生完成。
看到孩子們卯足全力用十字起子鎖螺絲,有些孩子力氣不夠,甘願跪在地上也要做,滿身大汗卻也笑聲不斷,看到同伴快不行了,就自動遞補換手,這種團隊合作的熱情令人感動。
我以為組裝鋼材是最艱苦的工作,沒想到第二天的工作更粗重,要搬水泥磚塊與扛屋頂蓋板,水泥磚塊大人來搬都覺得吃力,女孩子兩人一組用推車慢慢搬完上百塊,男孩們則負責更粗重的屋頂版,一塊塊幾十公斤的板子面積太大,只能靠勇士們扛上樓,這一幕幕讓我佩服不已。
第三天要將一片片鋼材結構就定位組合,又是一大挑戰,一群人分散在二樓三樓,「上!下!左、右一點點……」的口令此起彼落,這重要的一環,所有人都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鬆懈。第四天以後,還有一連串牆面補強、木工裝潢……等林林總總的工程,給予孩子們深刻的實作體驗,他們每天一早就開始汗流浹背的認真工作,總是最期待午餐的休息時刻,孩子們告訴我:「這幾天午餐特別好吃,因為大家都很餓!」
有兩位令我印像深刻的孩子,其中一位是洪煥宸,他每天都主動打掃環境,待人親切有禮,總是默默做事,真是難得!另一位是葉冠呈,有一天他拿出滑板車,大家都很好奇他哪裡買的?他說:「我把剩下的廢木板帶回家,看網路學著做的。」天啊! 這真是一個天才!
孩子自主學習的實力,讓我深受感動,這不就是我們家長期待的嗎?冠呈接著說:「可是有一個輪子被我玩壞了!」老師馬上回答:「沒關係!我們一起修!」連老師都佩服他主動學習的精神,老師和孩子透過這個「協力造屋」的課程,建立了革命情感,對彼此來說,更是彌足珍貴的成長經驗。由衷欽佩及感謝校長與青山教師團隊的用心。
教師實作教學超有感
文∣謝泓儒
講到「協力蓋綠能屋」的起源就要從有次學生的回饋單開始說起,校長看到學生的回饋單後與我們分享她印象深刻的學生回饋,回饋單上面是這樣寫著:二樓的花圃總是圍著危險勿近的黃色警告條,到底什麼時候能修好?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的進到這個地方?
這個花圃是全木構的形式搭建而成的,但因為這裡的環境氣候因素導致木構花圃腐爛甚至有斷裂的跡象修復不易。所以在安排處理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安全為優先考量就先圍起來並且不讓學生靠近。
在討論之後決定開始募款,讓這個破舊花圃有重新的面貌,秀峰扶輪社大力協助下總算能開始重新修復。最終決定此區域能夠結合前方川堂形成整體的空間運用但因為氣候因素所以需要有屋頂,學生在回饋單看到問題我們也希望在修復的過程中讓學生也能學習到解決問題就以協力造屋方式進行。
從問題、拆除、自造、再利用這些過程都帶領的學生參與,健益老師舉辦寒假營隊帶領著其他老師與學生以及六韜團隊共同參與協力造屋。在這過程中學生學習到造屋的過程從柱、樑、牆、屋頂,都是老師與學生用手鎖到手都長水泡所辛苦完成的。其中我與 4 位學生一起到工廠去將之前所拆卸花圃木料進行整理,從挑、 洗、刨、磨這些程序將木頭再利用,綠能屋的正面牆上就是原有花圃的木頭所構成,也利用雷雕將大家記錄在木塊上拼湊成故事牆。
綠能屋就是有基本的通風、採光,減少能源消耗,使用的建材符合環保規範而我們 也將原有的木料進行整理賦予老師變工頭帶你蓋房子教師實作教學超有感新的生命,這也就是這次學生參與綠能屋所體會到不一樣的協力造屋。接下來,我們將會 將綠能屋與原有的川堂空間帶著學生進行通用設計規劃再加上智慧家居將這個區域變成符合學生、學校甚至是社區都能夠使用的通用空間- 多功能智慧劇場。
智慧宅 AIOT 未來生活 SDG11 ∣ 永續城市與社區
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微型體現
文∣蔡芸琤、曾隱裳、許惠淑、黃家成、謝泓儒、丁明豪、黃易涵、Sam、張晨昕
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得以與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友善共存,亦是科技領域的課程目標 之一。 科技領域課程係由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門科目來實踐課程理念與目標。科技發展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且越變越好,這是由於科技融入了生活,豐富了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帶來了舒適。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概念,整合都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將都市管理和服務最佳化,並改善市民生活品質。國際城市策略師 Boyd Cohen 於 2012 年提出「智慧城市輪」(Smart City Wheel) 涵蓋六大範疇,環境 (Environment)、移動 (Mobility)、政府 (Government)、經濟 (Economy)、市民 (People) 與生活 (Living)。
2019 年台北智慧城市展提出 Smart City 2.0「AIoT Invigorates Smart City 智慧物聯網引領智慧城市再升級」,期藉由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整合應用,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福祉!
智慧家庭 (Smart home) 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家庭層面的應用和體現,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單元,以居家生活的環境為載體,以家庭成員間的親情為連結,利用物聯網、雲端、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實現健康、低碳、智能、舒適、安全和充滿關愛的家庭生活方式。智慧家庭也是一套跨界的軟硬體整合平台,依據用戶的需求創新定義服務的產品,跨界領域包括: 智能家電、智慧娛樂、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能能源、智慧健康等部分,創新的服務需求包括智慧空氣、智慧水管理、智慧食品加工與配送、情緒燈光與音樂、住家美容、智慧教育與兒童成長等民眾直接感知的創新性產品。
青山智慧生活課程,緣起於「協力造屋」的的 15 堂課,希望引領學生以未來生活更安心、便利、舒適為核心發想,透過教師與科技企業及基金會的產學合作,讓學生體驗到 AIoT ( 工智慧+ 物聯網) 如何應用於校園生活中,例如:設定各式情境的智慧管理功能、環境偵測連動家電智慧化、智慧管家系統貼心叮嚀……等。目前學校透過與台大 PecuLab 合作,爭取到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科技城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學合作,企業提供人臉辨識技術及智慧家庭系統,由台大師生及青山教師將之轉化為學生對新興科技的學習,產出人臉辨識訪客系統及智慧宅課程教學。
智慧生活的 5 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