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獲選為新北市教育加速器旗艦級計畫
科技實現永續教育,也讓教育永續發展
文∣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CS+X 蔡芸琤助理教授 SDG4 ∣ 優質教育
新北市青山國中小 D-school 以「設計思考讓世界更好」(Design Thinking for a Better World) 為核心價值,與本人所經營的 PecuLab 合作,共同創立「永續教育平台」(Sustainable Education Platform, SEP),提供學習者,一個支持終身學習的鷹架,透過網路互動分享,能親身參與協作。提供社群教師,一個支持專業成長的雲梯,能在此跨界、跨域專業對話,啟發自身創新教學。對支持教育的企業或基金會,提供一個資源整合、平等互惠、技術創價的參與機會。
SEP 與 SDGs
SEP 成員相信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教育的意義在促進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環境更加友善關懷,大家在聚落生活中營造同村共好。因此,SEP 以聯合國發表17 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為學習指引,以促進生態永續發展及解決人類生活問題而努力。涵養過去的文化脈絡,使用現在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
SEP 成員關心生活環境,並身體力行社會公益,我們視新興科技為加速器、加值機,應用科技來體現人文價值。我們相信「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科技為善,若水滋養眾生、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實現「人天共好」;科技為用,如大地以寬廣深厚承載萬物,無所不包容,實踐「人機協作」。
SEP 的三維
「永續教育平台 (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來達到永續教育與教育永續的願景。第一個永續,為師生皆能擁有終身學習,並獲得如何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永續,為教育現場的每一位參與者,能巧妙地將各種生活資源順利整合至執行策略中。三個維度分別為:Sector (整合主題)、Education (各科教育)、Project Management (專案管理)。以往的教育模式,著重學科中心精熟練習,傳統教育下的文理組分野,將在 SEP 中徹底瓦解,我們嘗試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出發,來決定整合主題,結合各學科知識統整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將 Sector (整合主題) 結合Education (各科教育) 與 Project Management (專案管理),進行更高維度的詮釋,以主題式學習來進行跨學科教育,並透過專案管理來評估與確認執行程度,讓學生們擁有發現問題,解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執行力」視為最關鍵的學習指標,並協助師生落實「An idea is nothing without execution.」的基本信念。

SEP 的四跨
SEP 的核心價值及功能在於教育理念、策略、方法的分享,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因此 SEP 具有四跨的基因和元素,所謂四跨系指多元參與型態,例如: 跨域、跨校、跨界、跨國的雙向或多邊合作。就以青山國中小 / 青山村課程與教學為例,說明如下:
跨域—生活主題 / 專題/ 議題探究,亦即學習不分學科或領域。例 1:「新藝術NIKE 勝利女神」課程,數位互動裝置藝術創作,它融入並善用科技軟硬體教學活動,開啟了讓觀眾參與雕塑共創的機會,也強化了校園裝置藝術的公共性。例 2:「灘音光影設計思考」課程,將家鄉史地透過社區踏查,探究隱藏在符號背後的文化脈絡,喚醒學習者對於在地傳統建築聚落的情感,並啟發其對汐止地區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例 3:「一米菜園智給智足」的課程,透過智慧感測澆灌系統,教導學生以科技為用,實踐食農教育,食育是透過實作、共耕、共食等集體行為,激發對健康飲食的感知、情感的記憶。
跨校—跨校、跨教育階段、跨體制內外,跨校教師社群共備,跨校學生營隊共學。例 1.「設計思考 15 校藝育術苗計畫」從青山學生提出到人文遠雄博物館美展的初心,透過游冉琪館長及 15 位校長的支持,校際老師工作坊設計教學,促成了全汐止區學子藝術教育的翻轉。例 2.「實驗教育策略聯盟」青山申辦教育局國中小科技實驗課程,再整合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的資源,讓汐止區小學生課後到青山共同學習,讓各校國中生可以有科技社團彼此觀摩。例 3.「程式設計體驗中心」全國首創在青山,成立以來服務數 10 所偏鄉學校的學童,弭平城鄉科技教育的落差,打開孩子智慧生活的新視野。
跨界—整合產 / 官/ 學各界的技術及資源為教育所用。例 1.「光電能源永續科技」是青山協力造屋專題課程之主題教學活動,導入六韜國際公司架設太陽能光電系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入校推廣再生能源合作社,開啟師生對綠能及環境永續等議題的探究。例 2.「閃亮木箱鼓專案開發」基於學生學習需求,青山教師運用 SEP 的共備工作坊提出需求,由業界工程師擔任志工協力開發,支持學校師生創新教學。例 3.「智慧宅 AIOT 未來生活」乃是青山綠能宅完工後,校內師生成立空間設計營隊,由 SEP 的台大師生偕同資訊組長,和贊助商科技城公司、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共同發展智慧校園,所需相關軟硬體、自動化控制及人工智慧系統。
跨國—全球思維在地行動,實踐世界公民責任,將台灣本土教育經驗,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例 1.「綠建築實現人天共好」青山效法實驗教育汗得學社的理念,提出改善校園困境的方案,透過秀峰扶輪社向全球獎助金求援,獲得國際的支持來實現教育創新。例 2.「科技議題模擬聯合國」全國第一所推動模聯的國中就是青山,學生歷年探討空污、剩食等全球議題,發現學習新科技可應用於解決生活問題的價值。例 3.「生活工藝臺日視訊教學」善用科技為教學輔具,青山與日本各校透過視訊方式,一起共學生活工藝之美。
沒人能真正知道未來的變化是如何,而且任何的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所以,學校現在最該給予學生的應該是 4C: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溝通 (communication)、合作 (collaboration )、創意 (creativity)。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學科或科系,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冷靜面對問題,並找出適當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世界裡,「Less is more.」,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以「永續教育平台 (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所進行的所有技術實作整合課程,最能貼近這樣的世界與達到 4C 目標的教學成效。
過去傳統課程在教學現場在意的往往是,確認學生是否「知道」,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大多使用紙筆測驗。重視技術實作課程的老師,深深了解「知道」和「會做」是兩回事,但技術變革速度過快,教學現場的老師常常無法即時增能,造成有心無力而放棄實作,逐漸培養出一群「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面對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世界的趨勢不變下,許多創新的教育方法,例如:SEP 的三維執行策略,強調技術實作,基於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探究式學習 (Inquiry-Based Learning),都是在透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透過 SEP 引導師生協作和自主學習來進行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 Inquiry-Based Learning 是強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為解決師生們,學習曲線中進入挫折 (Frustrating) 階段而放棄實作,無法繼續前進的問題,SEP 的四跨合作,有效協助課程教學現場,為有心想落實「Ideas are just a multiplier of execution.」的師生們,培養將想法實踐出來的能力,讓學生真實體驗並實現「To me, ideas are worth nothing unless executed. They are just a multiplier. Execution is worth millions. – Steve Jobs」。

然而,自主學習並不是漫無目的放任學生探索,讓老師們失去了原本所必須存在的責任與角色,只不過是轉換成另一種身分,引進 SEP 四跨資源,增強教練模式來陪伴學習者進行技術實作。因為,有專業教練的在一旁進行提示與引導,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彈性與成效,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當良好的引導策略,普及至整個推動自主學習的組織時,學習者可以更快掌握到學習新事物的方法,將從被動的角色轉為主動,可以更有效地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一旦擁有了如何學習的能力,就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學習者不僅能獲得原始目標所教授的新技能,而且還可透過良好的引導,成為更好,更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 SEP 的四跨整合中的被授予者轉化為給予者,從手心向上轉為牽手協作。學生透過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必定能培養出將發現的複雜問題,改成可拆解的工作步驟的能力。因為,所有解決問題的歷程,都必須先定義步驟、流程,再將之模組化。當學生日後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開始考慮所有可能性,把工作拆解、步驟化,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思考模式。

SEP 的四跨整合,透過三維策略將協作平台化身為引導者,而非傳授者。透過科技能力技轉,串連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樑,教師們透過豐沛的 SEP 整合資源,及專業能力的判斷,給予學生相對精準的搜尋關鍵字,減少漫無目的地自學與撞壁,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框架下,進行探索。SEP 協助老師們從由上而下且單向的「指導者」,轉變成站在與學生相同高度的「引導者」,透過彼此深刻對話,在學習路上迸出更多火花,並隨時掌握時代脈動。


SEP 的網址 https://www.sep.lol
- 關於SEP:我們要透過現實中真實的信任來經營 SEP 這個半開放式的網站,成員們提供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相信混水會隨著時間慢慢沉澱,真實學習的價值會自然在清流中浮現。
- 點子市集:文字、影像、聲音、圖形…任何一種表達方式不拘,它就像說話一樣自然,所以任何情緒或理念都有可能是你的創作靈感。以青山國中小張益明主任對 SEP 的提出三個主視覺為例子,大家可以想想看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利用這樣的概念,也試試將自己的內在世界延伸出新的題材。
- 百科全書:學習者透過終身學習來解決問題,而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需要透過引導與練習才能活用。青山國中小黃家成老師分享的智慧農園、鄭詠成工程師分享的閃亮木箱鼓等,都是成員自行研發教學成功的案例。
- 村民大會:心靈相通就是如此,在不同的聚落,做著相似的耕耘。一拍即合後,迅速催生首次的 SEP 共備活動。參與夥伴來自新北青山國中小、南投東埔國小、南投埔里國中、新竹竹光國中、新竹清華附小、新竹關埔國小、台東順天書屋。這股樸實的力量,在一群覺醒的人中蔓延開來。
- 心路歷程:學生自學的過程或老師的教學工作,充滿各種挑戰,師生不該是孤軍奮鬥,歡迎有志教、學者,一起來參與SEP 社群,讓我們齊心合力譜寫台灣教育新價值。
- 協作場域:PecuLab for NTU CS+X、青山國中小- 青山村、順天書屋- 草藥園區……。
- 協力夥伴: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科技城智慧家庭公司……。
實現永續教育與教育永續
SEP與SDGs
SEP成員相信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教育的意義在促進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環境更加友善關懷,大家在聚落生活中營造同村共好。因此,SEP以聯合國發表17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學習指引,以促進生態永續發展及解決人類生活問題而努力。涵養過去的文化脈絡,使用現在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面對外來的挑戰。 SEP成員關心生活環境,並身體力行社會公益,我們視新興科技為加速器、加值機,應用科技來體現人文價值。我們相信「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科技為善,若水滋養眾生、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實現「人天共好」;科技為用,如大地以寬廣深厚承載萬物,無所不包容,實踐「人機協作」。

「永續教育平台(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來達到永續教育與教育永續的願景。第一個永續,為師生皆能擁有終身學習,並獲得如何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永續,為教育現場的每一位參與者,能巧妙地將各種生活資源順利整合至執行策略中。三個維度分別為:Sector(整合主題)、Education(各科教育)、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以往的教育模式,著重學科中心精熟練習,傳統教育下的文理組分野,將在SEP中徹底瓦解,我們嘗試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出發,來決定整合主題,結合各學科知識統整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將Sector(整合主題)結合Education(各科教育)與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進行更高維度的詮釋,以主題式學習來進行跨學科教育,並透過專案管理來評估與確認執行程度,讓學生們擁有發現問題,解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執行力」視為最關鍵的學習指標,並協助師生落實「An idea is nothing without execution.」的基本信念。
SEP的四跨
跨領域—跨體制,探究生活中待解決的議題(包含產業界、基金會或NGO等)。
跨學制—跨教育階段,整合產官學技術資源(包含大專院校)。
跨校—跨校教師社群共備、跨校學生營隊共學。
跨國—全球在地化國際公民責任,台灣教育實踐,國際學術交流。
沒人能真正知道未來的變化是如何,而且任何的假設都可能與真正的未來,相去甚遠,所以,學校現在最該給予學生的應該是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創意(creativity)。更廣泛的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學科或科系,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冷靜面對問題,並找出適當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世界裡,「Less is more.」,老師最不需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更多資訊。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以「永續教育平台(SEP)」採三個維度的執行策略,所進行的所有技術實作整合課程,最能貼近這樣的世界與達到4C目標的教學成效。
過去傳統課程在教學現場在意的往往是,確認學生是否「知道」,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大多使用紙筆測驗。重視技術實作課程的老師,深深了解「知道」和「會做」是兩回事,但技術變革速度過快,教學現場的老師常常無法即時增能,造成有心無力而放棄實作,逐漸培養出一群「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面對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世界的趨勢不變下,許多創新的教育方法,例如:SEP的三維執行策略,強調技術實作,基於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Problem-Based Learning)和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都是在透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透過SEP引導師生協作和自主學習來進行Problem-Based Learning和Inquiry-Based Learning是強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為解決師生們,學習曲線中進入挫折(Frustrating)階段而放棄實作,無法繼續前進的問題,SEP的四跨合作,有效協助課程教學現場,為有心想落實「Ideas are just a multiplier of execution.」的師生們,培養將想法實踐出來的能力,讓學生真實體驗並實現「To me, ideas are worth nothing unless executed. They are just a multiplier. Execution is worth millions. – Steve Jobs」。

然而,自主學習並不是漫無目的放任學生探索,讓老師們失去了原本所必須存在的責任與角色,只不過是轉換成另一種身分,引進SEP四跨資源,增強教練模式來陪伴學習者進行技術實作。因為,有專業教練的在一旁進行提示與引導,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彈性與成效,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當良好的引導策略,普及至整個推動自主學習的組織時,學習者可以更快掌握到學習新事物的方法,將從被動的角色轉為主動,可以更有效地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一旦擁有了如何學習的能力,就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學習者不僅能獲得原始目標所教授的新技能,而且還可透過良好的引導,成為更好,更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SEP的四跨整合中的被授予者轉化為給予者,從手心向上轉為牽手協作。學生透過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必定能培養出將發現的複雜問題,改成可拆解的工作步驟的能力。因為,所有解決問題的歷程,都必須先定義步驟、流程,再將之模組化。當學生日後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開始考慮所有可能性,把工作拆解、步驟化,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思考模式。SEP的四跨整合,透過三維策略將協作平台化身為引導者,而非傳授者。透過科技能力技轉,串連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樑,教師們透過豐沛的SEP整合資源,及專業能力的判斷,給予學生相對精準的搜尋關鍵字,減少漫無目的地自學與撞壁,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框架下,進行探索。SEP協助老師們從由上而下且單向的「指導者」,轉變成站在與學生相同高度的「引導者」,透過彼此深刻對話,在學習路上迸出更多火花,並隨時掌握時代脈動。
「青山人也想要製作屬於自己的木箱鼓」D-school 社群工作坊表藝老師晨昕提出這個點子,創客領頭羊家成老師跑出第一棒,先辦校內教師假日培力營;第二棒是生科茹姬老師,號召大家來辦假日學生營隊。寒假,一群師生在木工教室裡,組結構、打孔洞、鎖螺絲、上響線、再封板……,學生在多位老師殷勤指導下,運用巧思和手作技藝,終於自造完成屬於自己的木箱鼓。第三棒是晨昕老師的打擊樂教學,讓學生們即時感受到「做了就可用」的學習成功經驗。青山自製木箱鼓,是為了下學期七年級音樂、表藝課的學習,我們策畫五月初百人遠雄博物館快閃!望著孩子跟上樂譜,一邊拍打出節奏,一邊歡欣地搖擺,頓時覺得今年寒冬暖洋洋!
「有了木箱鼓,是否可以讓它閃亮亮呢?」讓 STEAM 的跨域課程發展,有更多的創意和可能性?當晨昕老師向泓儒、嘉芸老師提出這個想法,對老師的科技專業成長,又是另一個驚奇及挑戰。適逢 2019-02-14 青山村 (協力造屋綠宅) 入厝慶功宴當天,青山謝泓儒老師,向 SEP 的協力夥伴 PecuLab 許願,希望能創造一組打出閃亮木箱鼓的表演團,為六月的青山村聚落活動 (D-school揭牌),玩出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意生活。因此,PecuLab 許願池的任務開始展開,言出必行,使命必達。留下許願的證據,等待實踐那天,來回應這一切。我思,我執行,故我在。
2019-03-17,SEP 成員們在半畝塘若水會館一同完成了這個願望。這次的共好夥伴包含范信賢老師、蔡芸琤老師、王如杏校長、張益明主任、丁明豪主任、林茹姬老師、林岱瑩老師、張美如老師、張嘉芸老師、謝泓儒老師、黃家成老師、撒菲・伊詩坦達主任、脈樹・塔給鹿敦校長、蔡忠義組長、潘致惠校長、孫宗凰組長、黃珮貞主任、黃慧仙主任、陳思玎校長、李小英老師、孫詠雋、林柏宇、李佑、黃昱翰、郭思妤、邱品瑄,鍾儀叡。
范信賢老師為我們這樣的相聚,留下了這段話:以其半求其圓。我想,其意有二:1. 每人都不是全能,大家都分享貢獻一些,有機會成就更大的圓滿。2. 面對自然及生態,鬆緩退讓一些,反而迎來更多的圓滿。期待下次許願時,加入更多共同動手實現願望的共好夥伴。
木箱鼓的4堂課/林茹姬老師的分享
- 木箱鼓的起源:這幾年知道和打擊木箱鼓的人口愈來愈多了,木箱鼓(cajon,讀作「卡鬨」),是一種源自南美洲秘魯的打擊樂器,造型像個木箱,直接跨坐在木箱鼓上面用雙手就能拍打出節奏。拍打木箱鼓不同位置能變化出和爵士鼓相近的大鼓和小鼓音色,因學習容易上手以及方便攜帶,是近來極熱門的打擊樂器之一。
- 號召假日營隊:期待已久的青山村首批木箱鼓師生製作團隊終於出現了!不可否認地,坊間樂器行或網路搜尋其製作樣式選材各有優點。感謝去年 11 月科技中心家成主任,力邀林國憲老師到校,親自教授木箱鼓原理與製作,讓今年寒假營隊之一的木箱鼓得以開辦。後續深受歡迎的木箱鼓營隊又加場,03/09 及 03/23 二梯周末營隊。
- 木箱鼓的製作:木箱鼓主要由小鼓響線和 6 片木板材製作而成。木料選擇用 2 分和 3 分的夾板作為主結構箱體材料,拍打的面材則是選用較薄的 1 分實木椴木板材。活動前先請材料行先裁切好需要的尺寸大小。活動中,學生們再把已裁切好的材料正確地運用不同的輔助工具,完成看似簡單實際上又不容易的組裝、膠合、砂磨、漆塗料等各種製作流程。
- 表演藝術創價:整場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們藉由製作木箱鼓的過程,了解木箱鼓構造,教務處更是貼心的邀請晨昕老師教學生們,拍打出屬於自己的節奏,作為這次營隊的完全 ENDING,未來也期待更多老師和同學們,能一起加入「玩」木箱鼓行列。
閃亮木箱鼓 SEP 專案開發記錄 / PecuLab 協力技轉
閃亮木箱鼓,並不是一個已存在的套裝課程,而是從老師與學生的需求發想,不限縮許願者的想像力,鼓勵許願者大膽地提出需求,接著,透過專案管理與科技實作的引導,一步步地將閃亮木箱鼓技術轉移至課程中。這就是「混合型人才」的養成實例,在這個實際案例中,「混合型人才」具備融合科技與非科技的能力。讓許願者能自然地與科技連結,不僅要具備右腦的設計、創新、同理心,更要有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在「混合型人才」身上,不一定每項技能都前所未見,但要像自組樂高積木一樣,打造全新組合。要將想法轉化成做法,就必須仰賴以下關鍵思維的建立,並隨時保持動手做與開放式自學與共學的態度。以建立教學團隊自體正向運作的 closed loop,使環境持續進步。由教學團隊 (例如:青山國中小師生) 提出需求定義與量化目標與期許,SEP 為教學團隊提供既科學又人文的解決方案,並透過教育建立鑑賞觀點與價值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自行先開發傳統木箱鼓,並提供給 SEP 團隊木箱鼓的規格,讓 SEP 團隊同時但不同處,將 LED 整體解決方案模組化。待雙方各自完成後 (傳統木箱鼓 vs 可透過音效感測器觸發的 LED 燈條閃亮系統),再進行整合與組裝,共同完成,閃亮木箱鼓。


能夠為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將傳統木箱鼓加值成閃亮木箱鼓,這關鍵技術除了 SEP 團隊有能力進行軟硬體系統整合開發之外,另外的成敗關鍵,就是專案管理。透過這次的模組化後重組,青山國中小的師生們獲得了重新解構再建構的能力,並真實看到,大家對專案管理與科技實作整合的重視在未來只會更多,並直接擴散到所有產業。這就是真正的「創新」。人類經濟的成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度仰賴創新,而所有的創新都是獨特的、不重複的,這些都仰賴專案的形式來達成,所以很難想像,未來的世界,勢必為擁有專案管理能力與實作能力者的天下,這就是我們該給孩子們的能力。
當假消息充斥整個生活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去實作。
我們要透過現實中真實的信任來經營 SEP 這個半開放式的網站,成員們提供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就能像泥水慢慢沉澱下來,自然變清澈。
當今教育充斥著不誠實,回歸真實,就算失敗也真實。
真實是一種失去的感覺,也是獲得的開始。
我們的教育不要太多的神話故事,但要更多的祝福。
從土地長出來的教育,從你我萌芽的些許智慧。
想著想著、做著做著、就會形成半畝塘的芬芳。
然後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真實。
教育不是培養出【思考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教育是步步失敗的歷程,堆砌出面對未知生活的能力。

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在不久的將來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跟上這個遽變的時代
當科技進步、典範轉移速度加快,各學科領域的疆界將被一一打破
面對散落一地的領域元素
能將之統整規劃起來,儼然變成二十一世紀的人必須擁有的基本能力
而能給予孩子們這種能力的教育架構就叫「SEP」
三大基本維度
Education (教育)
以往的教育模式著重學科導向式的專一化集中訓練,然而在這裡我們期待將所有的科學領域進行無限度地結合嘗試,從需求的角度去收集所需要的領域知識,傳統教育下的文理組分野,將在這裡徹底瓦解,每個參與的人們都可以擁有對各領域知識掌握的義務與權利,這裡並非想要打破傳統強分工的概念,而是期待在非技職領域的學習裡,不要把學生的專業工具化,而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統整知識領域的能力
Sector(概念區段)
每個概念發想的濫觴,絕對離不開來自社會、群體、個人上的需求與期待,在每個需求產生的同時即是ㄧ個新的概念區段的誕生,傳統的創新建構於所謂多領域的整合,然而在這裡的整合不是創新的原動力,而是變成概念發想的基本操作,新的創新概念將建構於能將多少個「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組合成更大的概念區段,甚至在可以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做不同程度地加深、探索與發展多元
Project Management(專案管理)
傳統教育下,鮮少告訴孩子們在每個概念與想法的背後,還有存在著無數的發展階段與障礙排除要去解決,在SEP的概念裡我們將所有的概念區段與學科整合,進行行了更高維度的詮釋,將專案管理的執行程度視為一套所謂「教育方法」的好壞關鍵,在SEP裡強調了從古至今無數成功者的特質–「執行力」,在這裡我們將專案管理視為最關鍵的一個維度,也是所有K12教育當中最關鍵以及與傳統教育理念差異最大的部分
“An idea is nothing without execution.” 是 SEP 的基本信仰

根據聯合國對SDG的定義: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re the blueprint to achieve a better and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They address the global challenges we face,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poverty, inequality, climat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sperity, and peace and justice. The Goals interconnect and in order to leave no one behind, it ís important that we achieve each Goal and target by 2030.
ref: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17 Goals to Transform Our World
On 1 January 2016, the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dopted by world leaders in September 2015 at an historic UN Summit — officially came into force. Ove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with these new Goals that universally apply to all, countries will mobilize efforts to end all forms of poverty, fight inequalities and tackle climate change, while ensuring that no one is left behind.
ref: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development-agenda/
在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上,各與會成員國在首次提出了17個企圖改變世界的永續發展目標,期待在2030年前配合巴黎氣候協議可以達成上述的眾多問題的設定目標,從解救貧困、打擊不平等到氣候變遷,各國都有義務要負擔這個重責大任,儘管台灣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依然履行身為地球村公民必須負擔的義務。
當年台灣自行宣佈簽署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所謂兩公約,就是在告訴全世界台灣有能力也期待有權利能參與國際事務的執行,如今這17項SDGs的概念,將在這套理論裡被我們大量做概念的延伸,期待這套教育理論能成為養成解決各種國際事務能力的搖籃,讓它在台灣落地深根並用實際行動代替衝突證明自己的小國大夢不是曇花ㄧ現,而是真真切切地能將世界所需要的領導人才培養出來,而這一套科學化地將三大關鍵維度與SGDs結合的更大概念就是我們所在推廣的「SEP」